假说、学说与真理

吴  志


假说、学说与真理是科学研究中的三种产品,可视为半成品、成品与精品,这三种产品都属于理论,若进入科普和教材,就成为人类知识了。对于成为人类知识的假说,是要贴上标签注明的,不然就很容易被当成真理。

假说是猜测臆想,没有充分的论据与论证;学说是可靠看法,有充分的论据与论证支持;真理是学说的升华,经千百次实践检验证实是客观真理。真理也有前提条件,前提条件发生变化,真理也会发生变化,这意味着真理也会过时,但真理的寿命是最长的,甚至长到可以视为永恒。

真理往往只有一句话或几句话,为了让人类相信一句话或几句话,需要用较多文字来证明,几百、几千、几万、几十万字甚至更多。《物种起源》几十万字,就想说明一个真理:物种是进化而来。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描述,包括对物质、能量、时间、空间的描述,包括对原因、结果、过程、运动、变化和规律的描述。狭义真理是学说中的正确观点,广义真理可以拓展到一篇论文或一部著作。

牛顿力学可以视为学说。在多数情况下是适用的,在某些情况下是失灵的,其中适用部分可以视为真理。牛顿力学已经发展成一门重要科学,后人不断补充完善,形成了很多力学分支,每个分支又很细化了。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之中,若没有牛顿力学楼房是不安全,飞机是不安全的,车辆是不安全的,因为涉及材料力学与结构力学。狭义牛顿力学是指牛顿创立的力学,广义牛顿力学是指牛顿以来所有宏观力学的研究与成果的总和,也可以称为经典力学。这是我给出的新定义。

进化论可以视为学说。基本反映了客观事实,环境变化引起物种变化,至于变化力量来自哪里,达尔文认为环境是决定力量,所谓物竞天择,天就是指环境。《生命是什么?》认为,变化力量来自生物体内,比如动物、植物来自细胞,是细胞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所作的努力和改变。进化论有一定的发展,许多关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研究是在进化论思想的指引下完成的,尤其对病毒、病菌的变异研究,认为药物从特效、有效、低效到无效,就是病毒、病菌在药物环境下进化或变异的结果。《生命是什么?》(生命论)是对进化论的继承和发展。如果说进化论是第一个里程碑,生命论就是第二个里程碑,进化论发现了生物进化的现象,生命论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本质。进化论还可以延伸到社会领域,完全适用,道理相通。比如企业就可以视为生命个体,也存在物竞天择,也存在企业和行业进化。

量子力学可以视为学说。这门科学在1900年创立后发展迅速,成为一门内容丰富的科学,在其之上承托的技术、产品和产业较多。不过由于粒子不可见、难测量,要更多依赖人类的想象力,错误的东西也不少,比如远程量子纠缠,十有八九是谬论。不是搞出量子纠缠通讯卫星了么?还需要走着瞧。物理是物质的原理,脱离物质存在的远程量子纠缠,那就不属于物理范畴。

我还要对量子力学泼一点冷水。当今涉及电的技术、产品和行业,包括交流电、直流电和无线电,其理论研究都在量子力学之前,甚至已经研究得很透彻了,有些领域已经有广泛应用。但现在人类都归功于量子力学了,比如手机、电脑、电视都被视为量子力学的成就。想想看,手机、电脑和电视不都是电流做功么?直流电、交流电或无线电,或是两者、三者的结合。电子在线路、元件和机器内做功,就形成了各种功能。电子是在1897年被发现的,对电的研究更早,三四百年前就开始了,甚至可以追溯到古代。除了这些内容,量子力学就显得无关紧要了,事实上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牛顿说光是一粒粒的光子,爱因斯坦说光是一份份能量,两者有什么区别么?说一粒粒光子还好理解。

粒子测得准测不准,又有什么关系呢?粒子可以同时出现在两个位置上,完全与常识不符,那是不可能的事,不要太当真。粒子都是看不见的,用电子显微镜也看不见,科学家怎么知道它在哪里呢?还有薛定谔的猫,那不是瞎胡闹么?一个猫怎么可以既是生的,也是死的呢?还有客观世界,你看它就存在,你不看它就不存在,这不是吃饱了撑的么?

相对论仍属于假说,论据不够充分,验证也不够充分,许多学者视为学说或真理,甚至认为是二十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之一,那是有人夸大事实。相对论没有任何发展,更不用说发展成一门科学了,甚至能搞明白的人也不多,在相对论之上并没有承托什么东西,没有承托技术,没有承托产品,没有承托产业。判断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可以看它有无发展,没有发展或没有较大发展,只能视为假说。

我认为,在人类取得的科研成果中,大约有一半不是真理,包括诺贝尔奖也有许多错误。但是,修正错误的很少,人类只是悄悄抛弃那些错误的和过时的知识,据说人类的知识三年过时一半,可能有些夸张,但说明过时得很快。若从技术角度,三年过时一半基本成立,你买一部尖端技术的手机或电脑,三年后一半的技术就落伍了,因为新技术已经出来了,新技术是靠新理论推动的,这意味着原有知识也过时一半了。在任何一个行业都差不多是这样,因为厂家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是永不停步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推出全新技术和全新产品。因此,科学需要有批判精神,及时抛弃错误和过时的东西,轻装才能走得更快、更远。

要批判就不能有太多崇拜。对学术权威、学术大师、学术前辈要有尊重,那是指对他本人的尊重,但对于他的学说就不能有太多崇拜,是真理继承、发扬、运用和传播,是谬误必须纠正、批判与抛弃。

院士都很厉害对吧?某个领域的领军人物才能当院士,在他的专业他就是全国权威。其实,他只是在某个毛孔上最厉害,走出那个毛孔他什么都不是了。这意味着,你只需要在1%的领域对他表达99%的尊重,另1%用来质疑和批判;在另外98%的领域你与他都是同学,共同学习别人的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新知识和新方法;在剩余的1%领域,那是你的专业,你的特长,你的毛孔,你可以当他的老师,他应该虚心向你学习,他应该对你表达99%的尊重。

因此,你对任何一个科学权威都不必太崇拜,大家相互尊重是最好的,他年龄大、资历深,你可以多尊重他一点,这是另一回事。所以,在学术上我只尊重爱因斯坦1%,因为在他的毛孔上他比我强,但在我的毛孔上我比他强,各有长短,无需自卑。当我批评爱因斯坦的学说时,我没有仰视,没有俯视,只有平视。有时个别人因此讽刺挖苦我,因为他不学无术,对爱因斯坦的崇拜是100%。你在学术上没达到那个高度,当然看不出问题所在了;你对古人五体投地,当然看不到古人的缺点了;你在古庙对泥菩萨跪拜叩头,当然不会去想泥菩萨是泥做的了。

也许有人说,我们对逝者要有更多包容,不要批评和批判。不,我不认为爱因斯坦死了,他还活着,活在人们的心目中,至少他的思想和学说是活着的,并一直影响着人类。在学术上与爱因斯坦对话和商榷,就是把爱因斯坦视为活人,这才是对他的最大尊重。我只对霍金有较多包容,因为他身残志坚,精神可嘉,是科研人员的学习榜样。

对学术批判我历来都是包容的。在《生命是什么?》网站,有一个栏目是发表评论,多数都是赞美的,也有批评声音,甚至是讽刺、挖苦和攻击,有时我也同他们对骂,但我从来不删除他们的声音,这也是对他们的尊重。在《生命是什么?》刚出版时,我请一位好友提意见,专门买一本笔记本,请他到咖啡厅坐坐,从晚上八点多到半夜两点关门,他毫不留情地批了我一个晚上,没有一句好话。我问他:“你怎么都是批评啊?”他说:“你写书不就是给别人批的吗?”他不是生物学家,也没有认真看过,只是粗略浏览一下而已,加上他是著名大学高材生,目空一切,当然也就不把我的著作放在眼里。更重要的是彼此太熟,都在一个教学单位工作和生活,低头不见抬头见,不相信自己身边的人能搞出有分量的东西,尽管他也知道我的论文发表在全世界。这不影响我们的友谊,后来我帮过他不少,他也帮过我不少。

有些批驳是很有价值的。有个学者从网上看到《生命是什么?》,指出我在论述基因时,某个地方说错了,细想之后发现他是对的,吓得我紧急叫停发行,只发行了极少部分就停止了,随后在网上把错误之处改了过来。虽然只是枝节问题,相信任何一本著作都有错误,但发现了就很不舒服,我倾向于追求完美。最大收获来自省科技厅厅长的指路,有一次他为了这本书单独请我吃饭,主题就是讨论生命是什么?发现他是科研的行家里手,他当官之前是某药物大学的教授,搞过很多学术研究,对生命和生物也有很多认知。他指出了某个重点章节的问题,认为不应从这个角度研究,而应从那个角度研究。让我深感一针见血,击中要害。随后我花了较多的时间与精力,修改了这一章,改完之后自己很满意。在官员中,这么有学术造诣的学者不多。

可见,谦虚使人进步,这是面对别人批评和批判时应有的态度。但是,当你发现别人的学说有问题,需要加以批判时,就不能有谦虚的心态了,你一谦虚话就说不出口了,别人就无法进步了,人类就不能受益了。这就叫老好人,太圆滑,太世故,在官场混可以这样,在学界混没有出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若以自己的特长傲视天下,那就显得太无知了。当上官的,以官职傲视天下;出了名的,以名声傲视天下;有财富的,以金钱傲视天下;有技艺的,有技艺傲视天下;有学问的,以学问傲视天下。这都是浅薄的表现,别人在内心也不买账。一个人只能以自己的特长挺直脊梁,抬头挺胸,平视远方,这有利于你前进,因为你看得更远。但不能用在人际交往上,因为规则不同。

在学者中,科学家不是最高层次,思想家才是最高层次,思想家的战略意识、敏锐眼光、渊博知识、分析能力、研究能力都是一流的,他想研究哪个领域或你让他研究哪个领域,大多都能拿得起,经搜集资料,分析研究,几日、几周或几个月就给你拿出有分量研究成果。比如,平时他只对量子力学有常识,能不能用一周或一个月时间,写出一篇有见地的量子纠缠论文呢?当然可以,先用四五天搜集资料、阅读资料、思考问题和迸发灵感,再用两三天写出一万字左右的论文,这个时间已经够了,如果有一个月,论文质量就更高了。可见,搞科研不需要很深的专业知识,有常识就可以了,专业知识可以临阵磨枪和边写边学。这也不是思想家的特异功能,不少学者都是这么写论文和专著的,论文和专著写完了他就是专家了。

对于思想家而言,在只有常识的基础上写论文,这是小菜一碟。对于能力不足的人,会挖苦和讽刺别人是万能科学家,他做不到以为别人也做不到。万能科学家十分稀少,但几乎每个时代都有,能成为万能科学家,就意味着已经成为思想家,就像和尚修炼成佛一样。牛顿属于思想家,因为他的研究领域横跨几个学科。

跨学科搞研究很平常,你从这个学科跨入那个学科有什么不可以?不需要多长时间,短则几个月,慢则三五年,就已经入行了,入行了就可以搞研究了。你大学本科四年,物理不就学了几本书么?不就学了几个月么?别人拿这几本书来看几个月,是不是也算入行了?他是自己学来的,你是别人灌输的,十有八九你学得不如他,至少听课时你有打盹和走神,他自学时没有这些毛病,万一打盹和走神,他会回头再来。自学是我要学,听课是要你学,效果能一样么?

许多学者都是半路出家,到中年以后才专注于某个专业,这与他青年时代所学所做完全不同。比如,某些经济学家,就是自学成才的,读书时没学这个,工作后没做这行。美国总统特朗普七十一岁才搞政治,你不能说他不是学政治的,也不是做政治的,他可以边做边学。

马云、王健林等顶尖企业家都想当思想家,王健林甚至号称是思想家,其实马云更像思想家,正在扮演企业教父的角色。许多人认为他不务正业,其实他有更高追求。为什么要争当思想家呢?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或更长一点时间,人们就把企业家忘记了,哪怕曾经是首富。思想家发现的真理和留下的著作,是永远不过时的,甚至可以同人类寿命一样长,这意味着他的思想和名字是永恒的。因此,国家领导人都争先恐后为社会留下自己的思想和理论,毛泽东留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留下了邓小平理论,后面的领导人也都留下了自己的东西。

既然大官大款都想当思想家,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万般皆下品,唯有学者高。当上大官不必太得瑟,下台后、十年后或百年后,人家可能不记得你是谁了;但百年后、千年后,还会有很多人记得有重大奉献的学者,因为学者的思想和学说是不死的。英国第一任首相与牛顿同时代,现在无人知道这个第一任是谁了,但每个人都知道牛顿是谁。一个人取得了很多东西,不会被人类记住;一个人奉献了很多东西,才会被人类记住。

 

 

    2017年11月10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打赏《生命是什么》的作者
关注作者的微博

版权所有——吴志    http://www.wu-zhi.com 手机网址:m.wu-zhi.com

购买热线: 020-85676671    13682279901
粤ICP备06116731号

网站统计

手机网址:
m.wu-zhi.com

mobile 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