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思维的本质和方法

 

在人的生命中,记忆虽然有着重要的地位作用,但还不是最重要的,记忆只是初级产品,思维则是高级产品,思维是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加工生产的,记忆细胞储存的一切信息,都是制作思维的原材料,思维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借助双腿,可以走到天涯海角;借助双眼,可以看到满天星斗;借助思维,可以遨游整个宇宙,包括时间的全部和空间的全部。

思想是推动民族、国家和人类前进的根本动力,若民众的智慧得不到自由表达,没有机会上升为民族和国家的智慧,那么这个民族和国家就没有思想、没有智慧、没有希望、没有前途,就会很快走向没落,最终被人类的历史所淘汰。

  记忆没价,思想有价,思想可以标价出卖,一切脑力劳动者,都是出卖自己的思想,与真理全等的思想,则是无价之宝。科学家之所以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是因为他们制造了有益于人类的思想。有些人喜欢炫耀自己的知识,知识多只说明读书多、记忆好,这没什么值得炫耀的。一个人的知识再多,也不如一部百科全书多,书从来不炫耀自己的知识,人还炫耀自己的知识干什么呢?人最值得炫耀的是思想。知识是一串贝壳项链,思想是一串珍珠项链。中国有文凭的人很多,有知识的人也很多,唯独有思想的人很少。中国正处于一个千载难逢的高速发展时期,需要涌现出大批有思想的人。不人云亦云,不书云亦云,思别人不思,想别人未想,方为有思想。

一个老师,只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够的,把知识、思想和思想方法传授给学生,并鼓励学生质疑老师,质疑书本,才是一个称职的老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大量有思想的人。一个学生,成绩差不一定就比成绩好的同学矮一截,只要有思想,也许将来会更有出息。

学校应该是一个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修炼品德、交流思想、激发灵感、制造思想、创造技术、发现真理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是一个交流思想的平台,与书本交流思想,与老师交流思想,与同学交流思想,这是一个关键环节,思想交流做得好,就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激发更多的灵感,制造更多的思想,创造更多的技术,发现更多的真理。什么时候学生对老师和书本不再唯唯诺诺、诚惶诚恐,敢于怀疑老师、怀疑书本,并大大方方提出自己的见解,发表自己的思想,中国的大学才能成为世界一流。

  人们把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称为思想,本书把生命分解为感觉、记忆、思维、感情、欲望和行为。思想与思维,大体相同,略有出入。在这里,思维指对记忆材料重新进行组装的过程,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关系和演变进行模拟。在本质上,如果说记忆是化学反应的重燃,那么思维就是化学反应的创造。根据上述定义,梦也是一种思维。思想强调结果,思维强调过程,我们研究思维,也是主要研究过程。思维是人类最高级的精神活动,之所以高级,是因为思维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记忆又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

因此,思维也可以说是把人的各种感觉模拟出来,其中主要的是对视觉的模拟,因而思维主要是由图像构成的,也穿插一些其它感觉。当然其它感觉也可以成为模拟的主体,如音乐家作曲,就是以听觉来模拟的,曲子先在大脑中“弹出声来”,感觉不错,就用笔记下来。常见的思维还是图像占据主导地位。

不过有些客观事物是抽象的,既不能图解,也不能用其他感觉翻译的,这时思维就往往进行图像化处理,用图像替代本意,比如生与死是不能图解的,就用动与静、绿与枯来替代,前者替代动物的生死,后者替代植物的生死。数字也是不能图解的,就用指头来图解,大些的数就用其它事物图解,如无数可用沙漠中的沙子来图解。这是把抽象事物图像化。由于抽象事物看不见摸不着,人类接触不多,进入大脑还拐弯抹角翻译成图像,人类很不习惯,觉得很吃力。学生学数学是最累的,其次是化学,而语文、政治、历史、地理、自然等文科,都能直接图像化,学起来轻松自如。

  思维往往要向同类表达出来才能实现价值或放大价值,这就需要翻译语言,人类发明出各种各样的翻译语言。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电影的制作,电影是对剧作者思维的翻译,中间经过了文字、表演、摄影和放映四次翻译,每次使用的翻译语言是不同的。演员实际是翻译,把作者的思维翻译出来,翻译走了样,走样部分也就成了创作。电影也只是模拟了客观事物中的图像与声音,没有嗅觉与味觉,肤觉、动觉、静觉和机体觉也没有,都模拟出来了,才是真正的立体电影,就有身临其境的逼真感觉。换句话说,把观众作为电影中的一员,进入电影中的世界,直接感受电影中的一切,这样的电影才魅力无穷。

思维的交流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人类文明史的两次飞跃,都是随着思维翻译工具的发明而发生的,一次是口语的发明,一次是文语的发明,文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书面语,而书籍则是文语的载体,所以人类也往往把人类文明的进步归功于书籍。有了书籍之后,一个人发现了真理,就等于全人类发现了真理,不断有人发现真理,人类就不断进步。

思维不是人类的专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一切高级生命都有思维。当然,基本生物也有思维,基本生物的思维是一切生物思维的基础。现在地球生物面临的课题是不同生物之间的思维交流,尤其是人与细胞之间的思维交流,若能找到一种翻译语言,人类文明将会迎来第三次飞跃。

目前,不同生物之间的思维交流,才刚刚开始。人与狗之间,已能交流简单的思维,受过训练的狮子、老虎、熊、海豚等动物,也能理解人类的简单思维。人类也在一定程度上破译出金丝猴的日常用语。但这种交流还远远不够,这应当成为生命科学的一个主攻方向。基因的破译,是基本生物遗传语言的破译,细胞的遗传语言反映了细胞的遗传思想和设计思想,每个基因、每个基因片断、每个碱基对的含义是什么,这是需要人类搞清楚的。

  1. 思维的内容

  思维的对象是事物,所谓物是静态的,是物质、能量、时间、空间的统称;所谓事是动态的,是物质、能量、时间、空间的发展变化。换句话,是物质在能量的推动下在时空中的运动过程。人是物,上街买酱油则是事。思维的内容是无边无际、包罗万象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判断事物的本质

即判断客观事物是什么,这是一种静态思维,要求作出甲是乙的回答,而乙可能是已知的,可能是未知的,也可能是一知半解的。客观事物种类繁多,表现形式变化多端,而人的目力又不能入木三分,透视一切,这就只能借助大脑的穿透力了。每一个事物,都有现象与本质二重性,现象是明的,本质是暗的;现象是虚的,本质是实的。人为了认识世界,必须化虚为实,化暗为明。现象与本质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寻找这种联系,顺藤摸瓜,就能摸清事物的本质。1845—1846年,英国的亚当斯和法国的勒维耶根据天王星轨道摄动的现象,运用开普勒定律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天王星轨道之外存在一颗未知行星,这颗行星的引力造成了天王星的“越轨”,从而找到了事物的本质,并发现了海王星。在这里,两位科学家的大脑模拟了天王星、海王星及两者之间的引力。

②模拟事物的过程

这是一种动态思维。客观事物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从中截取一段,就是过程,过程是客观存在的,大脑却能模拟,模拟过去叫记忆,模拟现在和未来叫思维。不过,若在模拟过去中添枝加叶、无中生有,则属思维了,写小说就是思维。棋手下棋时的思维,就是模拟棋局演化的过程,不过棋局的演化太复杂了,不一定按他的模拟来发展。同样道理,指导比赛、指挥战争,也需要为达成某种结果而对过程进行模拟。

  过去和未来都是时间概念中的一条线,能容得下事物的演变,是能够模拟的。而现在则是时间概念中的一个点,是极短的一瞬间,容不下事物的演变,似乎是不能模拟的,其实也能模拟。人们经常想象远方亲人现在的情况,就是模拟现在,现在之所以能模拟,是因为模拟与现实同步进行。达尔文《物种起源》,主要是模拟生物发展变化的过程。

  ③推测事物的因果

事物的因果关系是一种逻辑关系,因在前果在后,因果之间夹着过程,推测因果必须对事物的过程进行模拟,因此这也是一种动态思维。不过,在这里过程被弱化了,处于次要的、从属的地位。

一种情况是知果求因。《十万个为什么》探索事物的为什么,就是知果求因。非典是一种致命的传染病,这是结果,而原因则是全球医学科学家所共同寻找的,最后找到了冠状病毒,这也是知果求因。冠状病毒也可以作为一种结果,顺着这个结果追原因,也许会追到环境恶化、追到人类自身。牛顿从苹果落地得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也是知果求因。恐龙灭绝是一种结果,原因却不知道,许多科学家都在探索原因,得出种种结论,但也许还没找到真理。

另一种情况是知因求果。宇宙中存在的一切事物,既可作为果,也可作为因,往回看这是果,往前看这是因。根据现有事物推测未来事物,就是知因求果,人们习惯称之为预测。天气预报就是知因求果,占卜算命也是知因求果,其中也存在一种思维,至于这种思维是否科学、合理,则是另一回事了。有的科学家从太阳的现状推测其未来,认为几十亿年后太阳会发生以铁元素为主的核聚变,形成一个巨大的火球,吞没地球,这也是一种知因求果。

预测未来是境界最高的思维,中国人之所以把诸葛亮视为智慧的化身,就是因为他料事如神,能预见到未来的过程与结果。不过,由于对未来的预测难以验证,更不可能完全相符,而且也远远超越大多数人的思维,所以这种预测大多被视为幻想,对于科学的预测,则被视为科学幻想。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本书叫《科学家幻想二十一世纪》,很激动人心,都是科学家基于科学技术的现状所作的预测,用现在的眼光看并不算大胆,但那个时代的人认为大胆超前,所以起名叫幻想,即是一种可能实现不了的理想。现在可视电话、海底遂道已成为现实,却不引起轰动。在当时,中国人不知电视为何物,可视电话更不可思议了。不过海底遂道的幻想只是部分实现,幻想中的海底遂道是透明的,往外可以看到很多鱼。

抽象事物可以图像化,图像事物也可以抽象化。思维时,大脑把“画”中的要素提取出来,挤掉水分,保留骨架,这就是图像事物抽象化,经抽象之后,大脑中的“画面”就与客观中的“画面”不同了。做数学题是知因求果或知果求因,运算是因果之间的过程,思维对象是数字,数字就是把图像抽走之后的事物。3 + 4 = 7,在思维中是3个指头加4个指头等于7个指头,孩提时每个人都是这么思维的,慢慢地指头就被省略了,只剩下了数字,代表的还是有形物体。当然,数字本身也有形,把3 + 4 = 7在大脑中显示出来,也是一幅画。陈景润求证哥德巴赫猜想,是知果求因,由已知推出未知,把未知变为已知,其过程是公式——等式——猜想。由于数学思考内容高度抽象化,人思维起来感觉很不习惯,因而觉得很难,即使是数学大师,也不例外

④捕捉事物的关键

在事物运动的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共同起作用,其中必有关键因素。捕捉主要的、根本的、关键的因素,是思维的重要工作内容。篮球教练指挥比赛,首先要捕捉比赛的关键因素,输球的关键因素可能是速度慢了、失误多了、篮板少了、防守松了、配合少了或战术错了,等等,总之有一个是关键因素,找到了关键因素,才能提出解决办法。

将军指挥战争,也是要捕捉战争的关键因素,战局向有利或不利于己的方向发展,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可能是制空权的争夺,可能是兵力的对比,可能是官兵的素质,可能是士气的高低,可能是装备的差异,可能是地形的状况,可能是工事的状况,可能是后勤补给的状况,可能是气候的变化。有时候一场大雪也能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关键因素是五花八门的,甚至有的关键因素不在战争之内,而在战争之外。蒋介石拥有一支世界上最庞大的军队,却无法赢得对共产党的战争,因为关键因素在战争之外,国民党政权的腐败造成了人心的背弃,八百万军队顷刻就分崩离析了。

总的来说,捕捉事物的关键,也是知果求因,不过,过程和结果都看得见,并与原因是紧密相联的。因而过程与结果就可以省略了,思维不必再模拟了,思维要做的是在众多因素之中搜索,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因素。因素也是事物,是大事物中包含的小事物。

⑤梳理事物的关系

事物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逻辑关系,要认识世界,除了认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之外,还要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梳理事物的关系时,当这种关系是静态的,大脑中出现的是“静画”;当这种关系是动态的,大脑中出现的是“动画”。事物之间存在空间关系、时间关系、数量关系、隶属关系、因果关系、工作关系、需求关系、主次关系等,要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中理清这些关系是不容易的。夫妻是什么关系?生殖上有分工,是工作关系;生理上有需求,是需求关系;生活上有依赖,是依赖关系。这里所说的工作关系,是广义的工作。胃与肝,油门与刹车也是工作关系。刚参加工作到了新单位,首先要理清各种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弄不清楚各种明明暗暗的关系,迟早要吃亏的。

有些关系是穿越时空的,遥远的事物对这里的事物有影响,过去的事物对现在的事物有影响,甚至已经消失了很久的事物,对现在的事物依然有着重大的影响。二十多万年以前的那个智人(人类的共同祖先),影响着当今世界每一个人;137亿年以前的宇宙大爆炸,影响着今天宇宙中的一切。太阳系中有恒星、行星、卫星、彗星与小行星,它们之间的关系已基本被人类弄清了,但宇宙各星系之间的关系,人类远远还未弄清,因而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还是很肤浅的。

数学是研究数字与数字之间关系的科学,化学是研究物质与物质之间关系的科学,物理是研究物质、能量、空间、时间之间关系的科学。

⑥探索事物的规律

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探索的。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的必然性。探索规律,是通过探索事物过去的运动轨迹,推测未来的运动轨迹。大脑要把事物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轨迹模拟出来,如果这种模拟被未来证实是正确的,就可以认为是规律了。人类之所以知道一天有24小时,一年有四季,就是从过去地球时间、季节的变化,探索出其未来的时间、季节变化,并可以根据这一规律预测一万年后某天的寒暑情况。哈雷彗星从地球前面掠过之后,谁也看不到了,但人们知道,76年后它还会回来的,因为规律使然。

通过人为的方式,促成事物按固有的规律、沿着预定的轨迹运动,就是方法。方法本身,也是一个过程。好的方法一要正确,二要最佳。如走路不但要正确,还要是捷径。围棋中的定式,就是下棋的方法,走到了这一步,双方都得这么下,不然就吃亏。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方法的科学,目的在于控制组织内部的运动方向和速度,达到高效率运行的目的。军事科学是研究战争方法的科学,有的从战史的角度研究,有的从战例的角度研究,有的从外军的角度研究,有的从地形的角度研究,有的从装备的角度研究,有的从后勤的角度研究,有的从政治的角度研究,有的从经济的角度研究,各种不同的要素,都能左右和揭示战争发展的轨迹。

⑦作出事物的决策

人是生命等级最高的物质,通过行为,既能影响自身的发展变化,又能影响周围事物的发展变化,指导这种行为的思维称决策。决策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提出决策。事物的运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可以在事物的运动中增减一些因素,从而达到影响事物运动的目的。增减什么,增减多少,在什么时机增减,这就是决策。决策过程也就是模拟事物运动的过程,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添加了人为因素。换句话说,提出决策就是为了达成某一目的,而提出一套程序化的方法。这里的方法,与书本中的方法,有所不同。书本中的方法,是理论;决策中的方法,是实际。是面对具体问题,提出具体办法。人面对即来临的事物,参与是决策,回避也是决策。危险来临,坐以待毙,也是决策。正确的决策,是预测轨迹与实际轨迹重叠或接近,错误的决策是两条轨迹严重偏离。为了减少失误,人们往往提出多个决策方案,以供对比和选择。

二是选择决策。当决策方案为一个时,要决定用不用;当决策方案为多个时,要决定用哪个。这就是决策的选择,选择也就是取舍,在大脑中的图像类似于在书柜中取出哪一本书,当然也可以不取。

决策是事关重大的思维。军队统帅指挥战争,都要事先酝酿作战计划,又称作战方案或首长决心,这是对未来战争进程和结局所作的模拟,并通过战争行动加以实现。决策对于政治家、军事家和企业家都是十分重要的,一步不慎,全盘皆输。从很大程度上说,政治家、军事家和企业家的成功,都是决策的成功;失败都是决策的失败。对于普通老百姓也一样,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人生的选择千百次,每一次选择,都决定着自己今后的命运,生死荣辱,贫穷富贵,系于一念之间。决策是选择行动的方式方法,不行动也是一种选择。

2.思维的制作

思维是对记忆材料的加工,在大量记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选择、裁剪和重组,形成与记忆完全不同的图像、声音等。记忆是对感觉的重播,思维是对感觉的创造。

思维是由记忆控制中心控制的,鉴于此,记忆控制中心又是思维控制中心。需要生成思维时,思维控制中心从记忆细胞中提取材料,并发出模拟电流,在大脑的视幕、听幕、嗅幕、味幕、肤幕、体幕、动幕和静幕中形成图像与声音等“感觉”,这种“人造的感觉”就是思维。当这一过程持续不断时,就会获得持续不断的思维。思维既是对感觉的模拟,也是对感觉的创造。在局部,是对感觉的模拟,这种模拟也就是记忆;在全局,是对感觉的创造,因为有了一种全新的组合。思维依赖于记忆材料,记忆材料也就是知识、经验、阅历等,一个人读书越多,经历越丰富,思维也就越活跃。当然,思维活跃不等于思维正确,有的人思维脱离实际、脱离真理,有的人思维贴近实际、贴近真理。因为思维不仅与知识、经验和阅历有关,还与许多因素有关,其中以下几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

①角度

角度不同、立场不同,看到的事物也不同。一面金银盾牌,正面看是金色的,反面看是银色的。思维也是如此,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思维。面对一个事物,思维切入的角度,是无数的。面对一个苹果,果贩思考的是卖相,顾客思考的是味道,果农思考的是成本与收益,农艺师思考的是品质与产量,画家思考的是造型与色彩,牛顿思考的则是引力,既然从引力的角度也能切入,那么能切入的角度就是无数的了。

战争的双方,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一下问题,是大有裨益的,无论是为了战争还是为了和平。当领导的,习惯于居高临下看问题,换个角度,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居下临高看问题,会看到另一个世界。站在感情的角度看问题,是头脑简单的人;站在利益的角度看问题,是头脑清醒的人。站在眼前利益的角度看问题,是矮人;站在长远利益的角度看问题,是高人。西安事变,蒋介石落入共产党的朋友张学良手中,蒋介石与共产党交恶九年,战场上你死我活,有人主张杀了他,不过共产党的领袖看得很远,化敌为友,共同抗日,才符合共产党的长远利益。这次事变,是共产党由弱到强的转折点,改写了中国的历史,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

生活问题要多从生活的角度考虑,工作问题要多从工作的角度考虑,若生活问题从工作的角度考虑,看问题就会出现偏差。有学者主张一项立法:把春节改在立春。主要理由是不耽误春耕春灌。这就是生活问题从工作的角度考虑,当然是错的了。这位学者可能没当过农民,否则不会提出这样的理由。我在南方当过两年农民,从未发现过年误了农时,北方春来晚,就更不会耽误了。所谓春节不是春天的节日,是一年的节日,是新年的第一天,有辞旧迎新的含义,春节是新年的生日,就像人的生日一样,是不能随便改的。确切地说,春节是从年三十到年初十五的这段日子,主要是年三十和年初一,年三十是辞旧,年初一是迎新,最重要的是年三十半夜十二时新旧交替的一瞬间。

观察一个事物,提出一个主张,实施一项政策,最好能从各个角度都看一下,这样就不容易犯错误了。以前实行夏令时,搞了几年就搞不下去了,因为只是从节能的角度考虑,可是全国人民的生物钟都给打乱了,神魂颠倒,时间错乱,得不偿失,只好放弃。

由此可见,看问题的角度是重要的,从最恰当的角度切入,才能把握事物的关键,抓住问题的要害,把劲用到点子上,这样才不会瞎忙。角度事关方向和路线,不可等闲视之。看一个事物的发展,可以从起点看到终点,也可以从终点看到起点,还可以从旁边的角度只看其中的一点或事物的全貌。

②距离

战术研究要近,战略研究要远。远近适宜,恰到好处。有时候,若即若离比形影不离要好。俗话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个从小生长在庐山的人,研究庐山是不容易的,他可以研究庐山中的一块石、一棵树、一条水,但研究不出整座庐山,因为距离太近。

美国航天飞机被认为是当今世界最高科技成就,但却经常发生重大事故,美国宇航局的科技人员事后总是盯着某些系统、某些部件,以便改进得更加完善一些。然而,站在远处的局外人看来,重大事故是难以避免的,因为航天飞机太复杂,这是飞机与火箭的复合体,零件有二百五十万个,一个零件出问题就可能导致灾难发生。要让二百五十万个零件都稳妥可靠工作,不出任何差错,这是需要运气的,挑战者号凌空爆炸,就是一个密封圈泄漏造成的;哥伦比亚号高空解体,就是一片隔热瓦脱落击伤机翼造成的。飞机与航天飞机,虽然都叫飞机,本质是完全不同的,飞机是低速飞行器,每秒几百米,航天飞机是高速飞行器,每秒几公里,比子弹还快十倍,尤其在穿越大气层时带来的震动和高温,对每个零件都是严峻的考验。航天飞机发射时间是经常推迟的,不是检测出这里有毛病,就是检测出那里有毛病,当然还有更多的毛病是检测不出来的。

当今社会,人们总是抱怨出不了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这样的战略科学家,一般认为是时代不同了,其实是距离太近了。随着科学分工越来越细,科学家深入到地球乃至宇宙的每一个毛孔。在这个毛孔上他是权威,是顶峰。如果这个毛孔只有一个人,在这方面他就是世界第一,说错了也是真理。再偏一点,旁边的毛孔就是别人的领地了。在这样的状态下,只有战术科学家,或战役科学家,难以产生战略科学家。因为有的钻到牛角,有的钻到牛蹄,有的钻到牛尾,就是无人站在一旁对全牛进行审视。

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写出狭义相对论,因为他不是专职物理学家,而是政府专利局的“公务员”;达尔文之所以能写出《物种起源》,因为他不是专职生物学家,而是博物学家,其实形成进化思想时,他只不过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说他是乘坐英国皇家海军军舰到世界各地游玩的旅行家更合适;牛顿在剑桥大学当巴罗教授的助手,未有研究成果,为躲黑死病回乡当了两年“闲人”,却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创立了微积分。

③对比

孤立看一个事物,往往看不出什么,与同类事物对比之后,就会发现彼此的不同点、相同点和关联之处,就会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在一个小岛上生活的人,他看不出这个岛的真面目,当他到外面的世界走一走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个岛的真面目了,包括位置、大小、高度、地貌、气候、植被、人口、民族、民风、文化、文明、经济、社会等等。生活在南方的人,不会知道南方的好,秋冬时节去北方转一圈,就会发现南方好在哪里了,南方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很美,甚至绿色也成了珍贵财富。桂林山水甲天下,可是桂林人是体验不到这句话的意境的。我曾在桂林工作多年,不觉得桂林山水有多美,有一次出差跑了大半个中国,回来后发出感叹:走了一大圈,最美是桂林。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处于封闭的状态,中国人看不清中国的真面目,当时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世界还有三分之二的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应当把他们从水火中拯救出来。改革开放之后,当中国人打开窗户看一看世界的时候,才发现世界不是如此,有许多很发达、很富裕的国家,与他们相比,我们的生活还很贫穷,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是自己啊。于是,中国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致富大革命。

④眼光

看得宽、看得深、看得远、看得准、看得见谓之有眼光。在这里,眼光是借喻思维。

看得宽是看到事物周围众多的关联事物。看到了所有关联事物,就看到了整体,看到了全局。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为什么?视野不同,当局者视野窄,只看到局部上的某一步棋的演化;旁观者视野宽,看到了棋盘的全局,对面临的机会与危险,自然清楚。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为了解除进攻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后顾之忧,于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重创了美国太平洋舰队。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日军看到了一万公里之外的威胁,不能说视野不宽;但从全球战略的角度,视野就太窄了。日军的偷袭,把隔岸观战的美国拉入战争,造成力量的天平向盟国倾斜,并最终导致了日、德帝国的灭亡,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重大的转折点。

日本与周围隔海相望的国家都打过仗,都有难以解开的世仇。苏联出兵歼灭关东军,美国投掷两颗原子弹,这都是日本好斗的民族性格招来的打击,也是目光短浅惹的祸。

2002年韩日世界杯,韩国买通了裁判,赢了几场关键的球,举国疯狂,民族虚荣心获得了极大满足,但却在全世界面前暴露出自私自利、小肚鸡肠的一面,这等于在自己的家中欺负客人,受到全世界的指责,甚至有名人在媒体上发誓抵制韩货,这对韩国来说实在是因小失大,这也是眼光狭窄造成的。

看得深是能看到内在的、无形的事物,能透过有形事物看到无形事物,透过外在事物看到内在事物。看到现象,想到本质;看到形式,想到内容;看到结果,想到原因。福尔摩斯看问题就看得很深,从蛛丝马迹可以看清事物的全貌,从现在的事物可以看到过去的事物。虽然是作家虚构的人物和故事,但生活中有原型,有实例。

看得远是能看到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能够从当前事件预知未来事件。看得越远,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模拟过程就越长,环环相扣,不断延伸,直到远方。美国总统林肯童年时很贫穷,别人丢给他两枚硬币,他总是只捡面值最小的一枚,别人以为他傻,一时传为奇闻,不断有人前来求证,硬币得以源源不断收入囊中。香港首富李嘉诚也看得远,早年做生意时,别人向他要货,市场单价13元,他只肯收12元,把1元的差价让给对方赚,使对方感激不已,往后做生意,就只认他李嘉诚了。

投资失败绝大多数都是眼光短浅造成的。1992-1993年国内房地产热,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投资房地产,不管原来是干什么的,只要有钱就想方设法买地盖楼,然后想方设法卖出去。不久房价、地价就跳水了,出现了许多烂尾楼,许多企业因此破产倒闭。全世界都做的生意,最好不要去做,因为产品已经过剩或即将过剩,除非你有过人之处。某种商品最贵之时,某个行业最火之时,就是见顶崩盘之日,股市如此,其它行业也如此。

中日之间经常因历史问题闹别扭,处理这个问题是需要有点眼光的。日本侵略中国,杀人无数,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这种深仇大恨是不能忘记的。但日本鬼子已经被时间消灭得差不多了,已经全军覆灭,现在的日本人是他们的子孙,他们没有侵略中国,我们没有理由恨他们。相反,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这些人向中国低息贷款、投资和输出技术,为中国的富强做出了贡献。中国的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汽车等工业,许多是依靠日本的资金和技术发展起来的,技术最先进、实力最雄厚的宝钢,也是在日本人的帮助下搞起来的,今后还要依靠他们的资金和技术。日本帮助中国发展经济,既是出于自己的经济利益,也有为前辈赎罪之意,提供低息贷款就是一种经济援助。因此,中国需要从自身的未来利益来考虑这个问题。

即使没有经济利益,也不应让世仇影响两国人民的关系。在中国人之间,父辈、祖辈、祖先有仇的也很多,每个朝代、历次战争都有世仇遗留下来,国共之间你死我活、不共戴天之仇,文革之中相互批斗、相互厮杀之仇,都近在眼前、历历在目,但没人去追溯这些世仇,夫妻、恋人、朋友、同事、同学、战友之间,从来不问先人之事。如果要追溯先辈之仇,麻烦就大了,几乎每个人的祖先都曾结过仇。邻家爷爷与咱家爷爷打过架就打过架吧,没必要揪着他家的孙子痛打一顿。因此,看开点还是有必要的,起码活得没那么累。人与人之间交往,不宜感情用事;国与国之间交往,也不宜感情用事。根据双方的共同利益,理智处理双方的关系,才是正确的。让中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这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遗愿,他们是伟人,站得高看得远,作为后人和凡人,我们应当按照他们指引的正确方向前进。

从日本方面来说,不仅需要反省,而且需要感恩,当年日本是无条件投降,如果中国要报仇,可以把在中国境内的一百二十八万投降日军全部杀掉,但中国人没有这么做,体现出了宽容,只是惩罚了几个战犯。若没有中国的宽容,日本就不会有今天,许多经过战争洗礼的日本官兵,弃剑从商,成为日本复兴的骨干力量。现在中国已经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国,日本出口到中国的商品很多,中国出口到日本的商品很少,中日关系对日本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日本若像德国那样承认错误,吸取教训,就可以得到亚洲国家的原谅,就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下象棋为什么旁观者看得宽?因为他看得浅,无需深入推演某一步棋的演化;为什么当局者看得窄?因为他看得深,必须深入推演某一步棋的演化。这是眼光不同造成的差异。常人看到两三步,高手看到五六步,大师看到十多步,这就是眼光的长短不同。不过,有的人虽看得很远,却看漏了某一步棋,到了这一步,棋局就向另一个方向发展了,这就是看得准不准的问题了。

看得准是看静态事物时,要能准确看出与其相联系的内在事物、隐形事物、无形事物;看动态事物时,要能准确看出事物运动轨迹中出现的各种事物,尤其是终端事物,这才叫看得准。

看得见是要能看到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事物。视而不见是形容人的视力不好或注意力不集中,在思维上也存在视而不见。在三国中,刘备人品高尚,文有诸葛亮,武有五虎将,看起来是天下无敌,理应得到天下,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刘备和诸葛亮看不到民心所向,当时汉朝已腐朽没落,早已被民心所抛弃,可是刘备却扛起“匡扶汉室”的大旗兴兵,并以皇叔自居,以示正统,这就得不到人民的支持了,失败也就是必然的了。

孙权本来最有希望获得人民的支持,可是偏安一隅,不想反汉,只想偷安,赤壁大战消灭了曹操八十万大军之后,本应乘胜追击,一举推翻汉朝,但他没这么做,让曹操得以重整旗鼓,这就注定了孙权失败的命运。

曹操虽是汉朝的重臣,但反汉最坚决,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兵强马壮,虽然军事上打了许多败仗,但他的军队似乎是打不完的,打光了不久又有了,因而最终还是他的人马得到天下——他死后司马懿取代他的后人掌了权,但这支队伍毕竟在血统上还是他的人马。实际上,自从曹操执掌大权之后,汉朝就名存实亡了,汉朝一分为三,瓦解为三个小国家,史称三国。

曹操人品不好,也许是小说的夸大或作者的偏见。曹操的战马受惊践踏农田,他割发权当首,说明他还是维护人民利益的。他把英勇战死的部将典韦的后人接到帐下抚养,说明他对烈属是照顾周到的。他礼遇关羽,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他也没怎么往心里去,说明他爱惜人才——正是这点后来救了他一命。《三国演义》认为他人品不好,主要是因为他不是忠臣而是“奸臣”。而老百姓对“忠”与“奸”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并不特别看重这些东西,即使曹操人品不好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民需要看到汉朝的灭亡。

相反,刘备、诸葛亮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败在了人品上。“借”了东吴的荆州之后,就死活不肯还了,影响了两国关系,并最终成了两国之间的战争导火索。东吴用尽了计谋也无法索回荆州,只好发兵攻打,不但打了下来,还擒获并处死了关羽。刘备为了复仇发兵攻吴,打了一场不该打的战争,结果是火烧连营七百里,主力被歼,从此一蹶不振,江河日下,最终走向灭亡。表面看,刘备为了兑现桃园结义时“不求同生,只求同死”的承诺,发兵为关羽报仇,是十分仗义的,可是却要让成千上万的将士为此送死,这就十分不仗义了,这些将士也是自己的兄弟,在他们当中肯定有不同想法,上下不同心打败仗就是必然的了。人品也会影响战争,看不到这点也是一种思维盲区。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因人品不好丢掉威望、支持、权力、国家或性命的事例太多了。如三国的吕布,苏联的贝利亚,德国的希特勒,日本的东条英机,意大利的墨索里尼,菲律宾的马科斯,柬埔寨的波尔布特,伊拉克的萨达姆,中国的蒋介石等等。

蒋介石被赶到台湾后总结失败教训,一条是不关心农民疾苦。一条是特务作恶太多。这两条都是蒋介石的人品缺陷导致的必然结果。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农民,这是自私;特务横行,毒刑用尽,杀人众多,这是残暴,直接导致蒋介石政权丧失人心。一个谋杀人民的政府,是不可能得到人民支持的。杀了李公朴、闻一多和西南联大的四个学生,中国的知识分子就不支持你了,全国人民就不支持你了,这不是明摆着的吗?北伐战争胜利后回马一枪,大肆捕杀共产党,结果是杀出了一个最坚定的反对党,这个反对党最终埋葬了蒋家王朝。还好,到台湾后蒋介石向共产党学习,也搞土地改革,把土地分给农民;国民党特务也收敛了许多,在五十年代中期以后杀人不多了。

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对犹太人进行灭绝性的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最疯狂的刽子手,使自己成了全世界的敌人,连部下也要暗杀他。东条英机发动侵略战争,纵容日军对平民烧杀抢掠,在南京杀害了三十万平民和俘虏,在东北拿中国人做细菌武器试验,这些兽行为自己带来了绞刑。以上种种,都是思维盲区带来的后果,如果当事人在事前看得见不良后果,行事就不会肆无忌惮了。

⑤思路

去北京的道路有多少条?无数条。思路也如此,为了达成某一目的,有无数的思路可供选择,只认准一条路,要走很远的弯路。从香港到深圳,可以往北走,也可以往南走,往南走要远很多。陈景润用半生的时间求证哥德巴赫猜想,也只证明到1+2,这不是他知识不够,也不是他智力不够,更不是他努力不够,而是现有的公式、定理有欠缺,现有的不能推出,能推出的未被发现。

不过换个思路来证明,也许几天就够了。用计算机随意给出一万组、十万组或百万组符合条件的数,若结果与哥德巴赫猜想相符,就可视为得到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就可改为哥德巴赫定理,未有实例推翻之前,都可认定是真理。科学没有绝对,数学也不例外。哥德巴赫猜想比进化论、相对论和万有引力定律更接近真理,而世人却更愿意把后面几项视为真理。当然,在这里不是陈景润的思路有问题,而是人类的思路有问题,人类认为数学的证明必须绝对。

人在思维过程中,若某条路走不通,不妨换一条路来走,可以在第一步开始,就走一条新路,也可以在半路上,走一条新的岔路。比如,写文章,若写得不好,可以推翻重来,也可从某一段开始,换一条新的思路接着写下去。

⑥逻辑

在大脑中推演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凭借什么?凭借逻辑。事物是按逻辑的方式联系的,事物也是按逻辑的方式发展的。认清了逻辑,就把握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脉络。为此,大脑必须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历练,对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各种逻辑有充分的认识、充分的储存,遇到了相同或相近的事物,能立即用库存的逻辑把事物联系起来。日军偷袭珍珠港,把战火烧到太平洋,烧到美国,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都感到震惊和悲痛,唯独英国首相丘吉尔高兴得哭了起来,因为他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按他的逻辑:日本的偷袭必然导致美国的参战,美国的参战必然导致法西斯轴心国的灭亡。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⑦工具

思维要靠大脑,大脑就是工具。不过光有大脑还不够,还要有一些辅助的工具,不妨称这些辅助工具为拐杖。思维好比走路,借助拐杖,才能走得更好。思维之所以要有拐杖,一方面是思维需要刺激。在思维时不断刺激,才能闪现思想的火花。另一方面是记忆容量有限。确切说是记忆能力有限,记忆细胞的容量几乎是无限的,只是记忆能力有限罢了。在模拟过程中,模拟到后面往往就把前面的忘了,使思维不能走得更远,这么容易忘,是因为思维电流是一种微弱的电流,不同于感觉电流是一种强大的电流,因而只能在大脑中淡淡留痕,如果不借助拐杖的帮助,超级象棋大师也只能看到十多步;如果借助拐杖的帮助,棋局就可以不受限制地推演下去了。

A.借助笔墨。用笔墨把模拟过程一步一步记录下来,就能几乎不受限制地走下去。对于数学,就是把演算过程记录下来。对于作画,就是借助油墨把灵感表现出来。而应用最广、作用最大的思维拐杖是写作。写作不仅可以记录思维,还可以帮助思维,写作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在写作中能不断激发灵感、迸出火花,把思维引入一个十分遥远、无人涉足的神奇世界,当你蓦然回首,自己都会惊讶居然走了那么远。一篇论文写完了,一项研究也就做完了。

纸和笔,是最简单实用的科研工具,许多伟大的思想,都是在笔下产生的。毛泽东有思想,一个重要原因是毛泽东爱写作,没有写作,就没有毛泽东思想。在老一辈革命家中,没有什么人能留下这么丰富的文字,正因为如此,毛泽东才能成为当之无愧的领袖。毛泽东思想主要是他本人的思想,也包含有他战友的思想,他把战友的一些思想归纳整理后,用文字表达出来。毫无疑问,毛泽东的许多重要思想,来自写作,平时的思想,大多是零星的灵感,只有通过写作才能形成系统的、完整的思想体系。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可以和《孙子兵法》媲美的军事思想体系。不过散落于各种文章之中,尚无人归纳整理成一本有条理的军事专著。

当然,写作的过程不是凭空捏造的过程,期间有观察、有阅读、有搜集、有调查、有实验。现在许多人用计算机代替笔墨,直接在计算机上写作,形式变了,本质没变,键盘是笔,荧屏是纸。写作对思维的帮助,怎么形容都不过分。然而,理应成为课程重中之重的语文,在大学却遭到学生的冷落。不要抱怨学生的冷漠,不要怀疑学生的直觉,被人冷落的餐馆不是好餐馆,照本宣科的大学语文不是学生和社会所需要的。

思考问题需要借助写文章,只有在写作过程中思维才能走得最远,才能激发出最深入、最透彻、最全面、最正确的思想,在这种状态中才能找到真理。这意味着,语文或说写作对人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这往往是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忽视的。

大学语文应改为大学作文,让学生有更多的写作,以此作为提高思想水平的途径,包括公文写作、新闻写作和论文写作,通过写才能最大限度地带动学生思考。与其在毕业时让学生写一篇论文,不如让学生在四年中写一百篇有分量的文章,一步登天是欲速不达,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得更远。美国有的中学上语文课,让学生自由选题,自行上图书馆查资料,独立完成一篇论文,让国人觉得不可思议。了解写作对思维的作用,就不难理解人家的教学水平多么的高超。

B.借助阅读。阅读对思维的最大帮助是可以激发灵感,阅读是思维的交流,交流的过程会发生碰撞,碰撞之中会产生火花,这就是灵感。读书多的人,灵感也多。小灵感来了可以写成一篇文,大灵感来了可以写成一本书,文与书,记载的都是思维。

C.借助讲话。交谈也是思维的交流,也可碰撞出火花,投缘的交谈,可以持续到天明。没有交谈,思维不可能在漫漫长夜中走得那么远。演讲则是思维的自我碰撞,讲到哪,想到哪,思维泉涌之际,可以滔滔不绝讲它半天,还意犹未尽。没有演讲,思维也不可能有这么长 。

D.借助观察。观察也能产生灵感,苹果落地让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已经成为经典故事。处处留心皆学问,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一定会有了不起的发现。达尔文研究生物的进化靠什么?靠观察,看得多了,灵感就有了。思维也可以借助别人的观察。法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借助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大量天文观察资料,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E.借助搜集。想研究某个课题,自己的大脑却一片空白,带上水和馒头到图书馆泡一天,把有关的书籍都借来,随手翻翻,随便记记,灵感来了,观点有了,组织成了一篇论文,就是有血有肉、有理有据的好文章。

F.借助调查。到社会,到野外搞点调查,直接搜集第一手资料,当资料写满了笔记本,就会形成许多有价值的思维,巴不得变成语言,向世人诉说。调查报告就是这么出笼的,没有调查就没有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有报告。毛泽东思想是从调查报告开始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G.借助实验。实验物理学家,思维的主要拐杖是实验设备,离开设备,就没有实验结果,没有实验结果,就没有思维。现在的实验设备,越来越庞大,越来越昂贵,粒子加速器就是庞然大物。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为了寻找反物质,把实验做上了航天飞机。在中国难以产生伟大的物理发现,不在于国人的头脑,而在于国家的设备,毕竟国家还很穷,撑不起太多的庞然大物。不过,一支试管,好好利用,也能产生伟大发现。另外,实验是广义的,人类和上帝都在不经意中做了许多实验,有心人只需观察这些实验结果,就可以得出科学结论,这是科学研究的一条捷径。

H.借助统计。统计是对数字的汇总,汇总之后进行分析,分析就是思维。没有统计数字,思维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数字的来源,或是源于搜集,或是源于调查,或是源于汇报,或是源于观察,或是源于实验。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由数字引伸出来的思维,也是最有说服力的。

如果思维没有上述拐杖,仅仅依靠大脑的冥思苦想,是不会有多少作为的,毕竟人的大脑功能还十分有限,借助一根杠杆,架起一个支点,才能撬起地球。

各种思维拐杖都是帮助制作思维的工具,而思维在大脑的制作要借助语言,语言是制作思维、表达思维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工具,图像语言、声音语言、文字语言是三种常用的语言,而图像语言是最原始的思维工具,文字语言是最新的思维工具,声音语言是不新不旧的思维工具。作家、科学家借助语言制作和表达思维时,往往只是“想话”,而不是“想图”,因为“图像”被隐形了、省略了,“话”与“图”已经全等,融为一体了,这是思维方式的一种进步。多数动物的思维工具,仍然是图像语言。

3. 思维的来源

思维是高级的精神活动,是一连串连锁化学反应的产物,是由前端化学反应引燃的。从生命的结构中可以看出,思维之前的化学反应有感觉、记忆、感情和欲望,因此,感觉、记忆、感情和欲望丰富的人,思维也丰富,让小孩出远门游历一次,思维就会跃升一个台阶,成人也不例外。位于思维之后的行为,也可以反过来影响思维,因为行为可以引发感觉、记忆、感情和欲望,旅行就是一个行为,生命六要素,是一个闭合的环。况且,行为还要依赖于思维的支配。直接引燃思维的,主要有两个因素:

思维源于压力。压力属于感觉,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学习压力、竞争压力都可以引发思维,当一个人长期承受压力,而又不被压垮的话,一定会变得很聪明。不过,若压力太大,大脑反而会爆炸。企业喜欢招聘大学生,大学生的主要价值不在于知识,而在于聪明,承受十几年读书压力,不聪明也聪明了,当然,能考上大学的,智力相对也高些。

思维源于兴趣。兴趣属于欲望,有些人天生对思维有兴趣,十岁左右的小小年纪,就独立思考身边的事物了,分析为什么,还能想出一二三四来,不管他想得对不对,这样的人将来一定是国家的栋梁。兴趣也是可以后天引导的,让小孩多看《十万个为什么》、《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等,久而久之,他就对身边的事物感兴趣,遇事问个为什么。这是启迪思维、引导思维的两部好书,是每个少年的必读书籍。

压力与兴趣是矛盾的,压力大兴趣就少,压力小兴趣就多,但一个人没有一点压力又是不行的,关键是给什么压力,给多少压力。入学考试可以给点压力,在校学习尽量不要给太多的考试压力,尤其是大学。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不真正拥有一定的知识、思想和能力,到了社会是寸步难行的。这样的潜在压力是比较适宜的。

4. 思维的培养

思维能不能培养?当然可以。大脑是先天的,思维是后天的,通过思维,一是可以打通神经节点,使思维的通路更顺畅,下次遇到同类问题,就自行接通了。二是可以把电流导向正确的方向。在密如蛛网的神经中,电流向哪流,很大程度取决于神经接通情况,常态下的神经是断开的,一股电流过来,有的神经元接通,有的神经元关闭,电流就被送到了该去的地方,大脑皮层一百多亿个神经元,开关之间十分复杂,需要经验的积累,才能协调一致,准确无误。广州人形容神经不正常的人为“欺线”,意思为电路搭错线,不幸言中,真的是搭错线,电流被送到了不该去的地方。

思维之所以要训练,是因为细胞要训练。细胞做工作,也有一个由不熟悉到熟悉,由没经验到有经验的过程,就拿输送电流的一开一关来讲,这项工作看似简单,相当于铁路工人扳道岔,但由于电流来源复杂,去向复杂,比计算机内的电流复杂得多,要学会还真不容易。思维的培养,途径是无数的,在这里就不详细论述了。

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学过了什么,而在于想过了什么。这能解释许多文化不高的人取得了巨大成功。包括毛泽东、李嘉诚、爱迪生、希特勒等人。李嘉诚是小学生,从饭馆服务员做起,做到了亚洲首富,这得益于他大量的、正确的思考。爱迪生只读过三个月小学,却拥有两千多项发明,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发明家。希特勒是中学生,虽然他是历史罪人,但对于他的人生来说,也是成功者,政治上、军事上的成就有目共睹,在二战以前他作为国家元首,也是非常称职的,德国在较短时间就发展和富强起来了。毛泽东只是中专生,当时共产党内占统治地位的是一批留学生和大学生,有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有一批从欧洲留学归来的学生,有一批是国内正规大学的毕业生,还有一批是国内军校的毕业生,这也比毛泽东这个师范生强,起码革命和战争对得上口。毛泽东比他们强的地方是有更多的思考,想得多了掌握的真理自然就多了。

思维的重要性,怎么形容都不过分。思维属于过眼烟云,身外之物,但却比人的本身更重要。人从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身外之物,比如,权力、地位、名望、荣誉、财富、思想、知识、能力、人品、事业、成就、奉献等,都比人的本身更重要。人类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从领导岗位退了下来,许多东西就会消失,应当坦然接受,因为个人并不重要,一团肉而已。和尚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人的身体只不过是一个肉身。肉身迟早灰飞烟灭,只有思想永存,身外之物中能够永存的也只有思想。

总而言之,思维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最宝贵财富,使人类能够从动物中脱颖而出,人类要了解思维,利用思维,开发思维,才能不负天命。当然,思维也不是至高无上的,能力是比思维更高级的东西,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推理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和组织能力等。多数能力,都是思维能力,少数能力,也以思维为基础,因此,思维是构成能力的主体。广义上的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事物,涵盖了人的一切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和躯体活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打赏《生命是什么》的作者
关注作者的微博

版权所有——吴志    http://www.wu-zhi.com 手机网址:m.wu-zhi.com

购买热线: 020-85676671    13682279901
粤ICP备06116731号

网站统计

手机网址:
m.wu-zhi.com

mobile 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