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在各种介质中的运动

 

 

微波通信是使用波长为1m至0.1mm(频率为0.3GHz~3THz)的电磁波进行的通信。包括地面微波接力通信、对流层散射通信、卫星通信、空间通信及工作于微波波段的移动通信。微波通信具有可用频带宽、通信容量大、传输损伤小、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可用于点对点、一点对多点或广播等通信方式。

微波运动与光线类似,是直线传播的,理想介质是真空,但在大气层中传播不可能有真空,遇到各种介质时会衰减,接收设备材料使用不当也会衰减。因此,有必要研究微波在各种介质中的运动规律。人类大体知道微波遇到常见几类物质时,通常会发生穿透、吸收和反射,但这种认识是粗放的,不够准确,不够全面,更不能从原理上解释清楚。若都能搞清楚,就能主动取舍和扬长避短了。

在这里运用本人创立的辐射力学进行分析,因为没有其他理论能够解释,量子力学理论更不可能解释了。辐射力学认为,吸力与斥力,正电与负电,本质上是辐射的吸收与反射。几乎每种粒子都有辐射释放,几乎每种粒子都会吸收辐射和反射辐射,是吸收还是反射取决于是什么粒子。如电子吸收质子辐射,两者形成引力;电子反射电子辐射,两者形成斥力,也就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原子核是质子集合体,电性与质子相同。中子带有弱负电,能吸收质子辐射,所以能抱在一起;但质子仍有辐射对外释放,被电子吸收,形成引力,于是电子绕核运动。一种粒子带有正电或负电,是人为规定的,认为这边是左,那边就是右;认为这边是上,那边就是下。

辐射力学认为,电磁波是电磁粒子的运动,包括光子在内,不同只是波长与频率,波长越长,频率越低;波长越短,频率越高。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微波运动的最佳介质是真空了,几乎所有粒子的运动,最佳介质都是真空;几乎所有物体的运动,最佳介质也是真空;几乎所有天体的运动,最佳介质还是真空,因为物体与天体都是由粒子构成的。但微波在大气层内运动,不可能有真空环境。

那么波长与频率究竟是什么呢?电磁粒子带有弱负电,根据是:①几乎所有物体都反射光,这是光子与物质外围的电子相斥形成的,电子带负电,表明光子也带负电,负负相斥,才有反射。②几乎所有物体都吸收光,这是光子穿透物质外围电子后,击中原子核或从旁边飞过时被捕获,原子核带正电,表明光子带负电,正负相吸,才有吸收。能解释光子的运动,也就能解释微波的运动了,两者性质是相似的。

微波粒子与光子都是电磁粒子,区别只是波长与频率不同。众多电磁粒子以光速向前运动,负负相斥,保持距离,前后距离就是波长,前后时差就是频率。波长越长,频率越低,即第二个粒子到达时间较长;波长越短,频率越高,即第二个粒子到达时间较短。

前后两个电磁粒子有一个极限距离,到了这个极限距离就不能再靠近了,除非有一个强大的、额外的压力施加在两者之间。电磁粒子的距离通常不是极限距离,辐射源发射频率(爆发频率)决定了两个电磁粒子的距离。在电磁波中,γ射线波长最短,小于1皮米,即小于万亿分之一米,接近极限距离了,或可能就是极限距离了。当然,也许距离还可以缩小,这需要实验来验证。

电磁粒子之间到了极限距离,再压缩会怎么样呢?电磁粒子就会裂解为更小的粒子,这种更小级别的粒子是什么还不知道。我们知道的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受压后都会裂解,比如原子受压后会释放出电子,电子受压后会释放出光子,原子核受压后会裂变为两个或多个原子核。能施加压力的一定是同性粒子,同性相斥,斥力就是压力。中子带弱负电,用中子轰击原子核,是外来中子冲击原子核中子,原子核才发生裂变。用中子冲击质子不叫施加压力,这叫投怀送抱。辐射力学理论与传统核理论有所不同。因此,电磁粒子受压后也不应例外,也应发生分裂,除非电磁粒子就是原始粒子。辐射力学认为,原始原子不可再分,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粒子。

辐射力学认为,任何粒子的运动都是在场压的驱动下运动,比如电子在电场的驱动下运动,电场是有电压的,电压越大,电子越多,电流越强。电压不好理解,实际上就磁场压力,发电机不断制造磁场,把压力施加到电线中,这就是电压了。这个磁场不断把电线中的轨道电子剥离出来,成为自由电子,并推动自由电子前进,这就是电流了。

空中和太空中的电磁粒子,在膨胀能量场推动下前进,膨胀能量场脉动越快,发射的电磁粒子频率越快,波长越短;膨胀能量场脉动越慢,发射的电磁粒子频率越慢,波长越长。膨胀能量场需要不停做功,才能不断把电磁粒子推向远方。比如,若太阳停止爆发,突然熄灭,旅途中的所有电磁粒子都会停止旅行,包括光子在内。所以,火柴光不能飞行无限远,火柴熄灭后光子就发生衰变了,因为身后的膨胀能量场消失了。除了火柴之外,人类还制造很多膨胀能量场,发射光、激光、微波、无线电波、X射线等的设备都是在制造膨胀能量场。

当电磁粒子遇到原子时,会发生四种情况:①击中电子,负电对负电,反射;②擦边电子,偏射,即改变一个角度继续前进。擦边是指略接触或未接触,但能发生相斥作用了。③击中原子核(或质子),负电对正电,吸收;若稍偏离,也能被原子核(或质子)俘获。④离电子较远,也离原子核较远,就从原子中穿过去了,这叫穿透。

穿透不是绝对的,只是有的电磁粒子运动轨迹恰到好处,才能顺利穿透。当然,有一种穿透是在原子之间或分子之间穿透的,比如在空气中运动时容易发生这种情况,也不是全部电磁粒子都能这样。也就是说,衰减是始终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上图所示有四种情况,几乎都会同时存在,关键在于哪种情况更多,这主要取决于障碍物是哪种元素和什么结构。比如,外围电子多反射和偏射就多,外围电子少穿透和吸收就多。当一种物质被较多电磁粒子穿透,就属于透明或半透明的,透明是广义词,包括对微波的透明等。反射、偏射、吸收也是这么认定,都是一个相对概念。对于原子核来说,不断吸收电磁粒子,也不断释放电磁粒子,保持平衡状态。释放出去的电磁粒子,有些放空或被远处物质吸收,有些被轨道电子吸收,轨道电子的吸收与释放也是平衡的。

   下面用光对石墨烯的穿透与吸收来说明问题,光线穿透与微波穿透大同小异,都是电磁粒子穿透,只是频率与波长有所不同。石墨烯是碳( C ), 原子序数6,意味着外围有6个电子,石墨烯由单层碳原子构成,就像一张网一样。


   石墨烯只有一层碳原子,它的透光率为97.7%,可以吸收2.3%的光,这只是一层碳原子的吸光率,这是很强的光吸收,大约50层石墨烯就可以把光完全吸收,其他材料很难做到。因此,石墨看起来是黑色的。从网状结构就可以分析光的穿透与吸收了,网眼很大,说明光子穿透很多,但网眼中间是原子核,由于外围只有6个电子,总有少量光子击中原子核,而原子核有6个质子,对光有较大吸引力,因为光子带弱负电,这样吸光率就高达2.3%了。微波粒子也是同样道理。

   值得指出,原子是立体的,这张网画成平面的,与实际情况不完全一致,但可以理解为一张网:单个原子单薄、空洞,原子之间结构紧密,所以强度是钢的100倍。另外,有没有反射与偏射?当然有,不然一块石墨摆在面前,我们就看不到了,因为光不是穿透就是吸收,就不会进入人眼了。因此,材料科学家给出的这个数据:穿透97.7%,吸收2.3%,还是不够精确的。能指出问题,并说出理由,需要有更高的科学造诣和科学理论才能解释,这就是本人及辐射力学的奉献了。

   辐射力学的创立,不仅有有力的、众多的论据和论证,而且这个理论几乎能解释宇宙的一切,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包括粒子、物体和天体,显然这就是客观真理了。若想推翻,需要有一篇或多篇有分量、有说服力的论文,还要找到有力的、众多的相反证据。有关辐射力学的论文,大概有十几万字,谁都不能三言两语就否定了,这样的做法就不是科学了。

   1.当电磁粒子在空气中运动时,主要表现为穿透与吸收

   空气主要成分是氮,占78%;其次为氧,占21%,两种气体相加为99%,其余是微量气体。氮的原子序数为7,氧为8,这意味着外围有7个与8个电子,它们围绕着原子核运动,就像一团乱麻,呈团状,相对比较稀疏,部分电磁粒子被电子屏障反射,部分电磁粒子穿透电子屏障,其中有的击中原子核被没收,有的从原子核穿过去。此外还有偏射的,即靠近外围电子时,正好对正的反射出去,略偏的在斥力作用下偏射出去或偏射进来。

   绝大部分电磁粒子是穿透,其次为被吸收。因为,假如原子像足球场那么大,原子核就像乒乓球那么大,外围有七、八个电子挡不住多少,原子核也捕捉不了多少,穿透是主流。但是,空气中有无数个氮原子与氧原子,过得了一关过不了两关、三关、四关、五关……,最终还是能把所有电磁粒子吸收进原子核。因此,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距离是有限的,电磁粒子也同样如此。

   电磁粒子能传播多远不好说,因为受发射功率的影响,也受接收设备灵敏度的影响。视距微波传输,一般50公里要有一个接力站,一方面是受地球曲率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微波衰减的影响。

理论上,可以通过地球同步卫星传播微波信号,但要穿过500公里厚的大气层,探空火箭在3000公里高空仍发现有稀薄大气,有人认为,大气层的上界可能延伸到离地面6400公里左右。这样,要求发射功率比较大,接收设备也比较灵敏。手机微波传输信号,或者只单向传播,由发射设备传到手机,能不能利用地球同步卫星,那就得看技术了。如果能让微波穿透大气层,把微波发射站设在月球上也是可以的,当然还得有地球同步卫星才能覆盖地球表面。

2.当电磁粒子遇到金属时,主要表现为反射

这是因为,金属原子序数比较大,通常都在20以上,这意味着原子外围有20个以上电子,这些电子像一团乱麻包裹原子核,差不多是刀枪不入,水泼不进了,电磁粒子难以进入,只能反射或偏射,这种偏射往往是外偏,即从原子外偏射出去。当然,也不是绝对进不去,发生内偏就进入原子内部了,只要进去得少就忽略不计了。有些金属原子序数是很小的,如锂为3,铍为4,这些金属反光不强,还有一部分电磁粒子被原子核吸收了,所以呈灰暗色。另外,也与金属密度有关,密度既与原子序数有关,也与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有关。初步结论:原子序数为12及以上的金属,反射率比较高,可以看到明显的金属光泽。

3.当电磁粒子遇到水时,主要表现为穿透与吸收

从光子遇水的表现可知,具有一定穿透力,若水较厚最终还是被吸收。微波也是如此,若对水没有穿透力,在空气中就很难传播,空气中总是含有水,尤其在下雨时和潮湿天气时含水更多。为什么遇水是穿透与吸收呢?水的分子式是H2O,两个氢一个氧,氢的原子序数是1,氧是8,外围电子不足以拦阻电磁粒子,有比较多的电磁粒子进入原子内部,并被原子核吸收。当然,也有被反射的,也有穿透的。当电磁粒子击中原子核并被吸收时,会产生颤动,也就是原子的来回震动,于是产生热量,这是微波炉加热原理,水或含水食物容易被加热。

初步结论:原子序数为11及以下的元素,微波穿透力和吸收率较高,能穿透外围电子屏障,这样才有机会被原子核吸收。

4.当电磁粒子遇到玻璃时,主要表现为穿透

玻璃常见分子式是Na2SiO3,三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分别是11、14、8,其中Si是14,具有反射作用,不过只有1个原子,其余两种可穿透元素共有5个原子,尤其氧原子最多,有利于电磁粒子穿透。当然,也有反射和吸收,电磁粒子没有无限的穿力。所以玻璃碗碟可以放入微波炉中,买微波炉时配的碗碟多是玻璃的。

5.当电磁粒子遇到瓷器时,主要表现为穿透

瓷器成分比较复杂,共由四种材料共同组成:

瓷石:分子式KNaO·3Al2O3·6SiO2·2H2O,各种元素序数为19、11、8、13、8、14、8、1、8,有三种原子是反射的,四种是可穿透的,一种是可穿透和可吸收的。最多还是氧原子,共有26个氧原子,因而整体表现为可穿透,也有反射和吸收。

高岭土:分子式Al2O3·2SiO2·2H2O,各种元素序数为13、8、14、8、1、8,有两种原子是反射的,三种原子是穿透的,一种原子是吸收的,最多还是氧原子,共有9个氧原子,因而整体表现为可穿透,也有反射和吸收。

石英石:分子式SiO2,两种元素序数为14、8,一种反射,一种穿透,还是氧原子多于硅原子,数量是二比一,总体表现为可穿透,也有反射和吸收。

④莫来石:分子式3Al2O3·2SiO2或2Al2O3·SiO2,各种元素序数为13、8、14、8,两种反射,两种穿透,还是可穿透的氧原子最多,铝、硅原子较少,总体表现为穿透,也有吸收和反射。

总的来看,瓷器总体可穿透,也有反射和吸收。对微波和光线都是这样,但穿透力不如玻璃,所以微波炉最好用玻璃碗碟,这样效率更高,也更节能。过去一直被告诫不能把金属放入微波炉,现在明白道理了,主要是反射微波,降低功能,增加耗电。若加热时间较长,金属表面的电子会被斥离,形成自由电子聚集,这样就有危险了。静电多了会放电,靠近电线阳极会跳火,即电子从空中飞过去进入电线,烧毁电器,甚至引起火灾。

6.当电磁粒子遇到塑料时,主要表现为穿透与吸收

塑料是高分子,分子式比较复杂,也有很多种,但基本元素是C、H、O、Ci、S、N,原子序数为6、1、8、17、16、7,最多的是可穿透元素,也有反射和吸收元素,总体表现为穿透和吸收。

7.当电磁粒子遇到蛋白质时,主要表现为穿透与吸收

表现与水一样,鸡蛋清是蛋白质,光具有一定穿透力,然后才被吸收。蛋白质主要元素是C 、O、H、 N ,原子序数为6、8、1、7,含量分别的50%,23%,7%,16%,剩下4%是微量物质。总体表现为可穿透,也有吸收。所以微波炉能加热蛋白质,不过肉类、鱼类中的蛋白质也含有水,也是能被加热的原因。

若把鸡蛋清煎熟了,结构就不同了,光的穿透力就不那么强了,微波应该能穿透,穿透力是否弱化要做实验才知。电磁粒子的穿透力,与原子序数、物质结构和物质密度有关。物质结构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颗粒结构。比如,一堆面粉,存在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颗粒结构,电磁粒子遇到面粉表现就比较复杂了,但万变不离其宗,还是发生穿透、反射、偏射和吸收。

因此,分析微波受阻的表现,也不能完全以原子序数为准,有些物质结构是可变的,即一种物质有两种或多种结构。如金刚石与石墨本质都是碳,但结构完全不同,看起来就是两种物质,电磁粒子遇到这两种东西表现有很大不同,光线在在两种物质的阻碍下表现就很不同,相信微波也是如此。不过,同一种物质有两种或多种结构的,还是不太多。常见的只是温度变化后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转化,这也能引起电磁粒子产生不同表现。

气体是松散结构,电磁粒子容易穿透;固体、液体为紧密结构时,电磁粒子也容易穿透,当固体为松散结构时就不容易穿透了,比如把玻璃敲碎,形成一堆玻璃碴,电磁粒子就不容易穿透了。主要是形成各种入射角、反射面、偏射面,电磁粒子要不断变换介质,在空气与玻璃之间转换,忽快忽慢,忽长波忽短波,忽高频忽低频,这就受到了额外的阻碍了。

在设备材料的选择上,若微波需要反射,用原子序数较大的金属;若微波需要穿透,用原子序数3-10的元素;若微波需要吸收,用含氢较多、密度较大的材料,或用原子序数高于氢、低于氖的元素。

利用微波通信,往往会遇到天气变化,如下雨、下雪、下冰雹,还有温度变化和湿度变化,这意味着空气介质不断发生变化。若影响到信息的传播,可以调整波长与频率,通常长波与低频穿透力较大。微波信号发射器要能发射各种波长与频率的微波,调到最佳效果的波长与频率,这样就能解决问题了。若效果不好,也可以增强讯号,比如加大发射功率或进行微波接力。还可以尝试一下界外波段,即微波两端之外的波段,也许会有意外惊喜。当然,让接收设备灵敏些,也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2019年2月1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打赏《生命是什么》的作者
关注作者的微博

版权所有——吴志    http://www.wu-zhi.com 手机网址:m.wu-zhi.com

购买热线: 020-85676671    13682279901
粤ICP备06116731号

网站统计

手机网址:
m.wu-zhi.com

mobile 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