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 学 随 想


科学是人类追求真理的行为,研究的是客观事物,涉足的是全新领域,探索的是未知世界。

人类一切研究客观事物或探索未知世界的行为都是科学,包括研究行为、研究过程、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都属科学范畴。只要是严肃的科学研究,无论研究什么事物,无论采用什么思路,无论运用什么方法,无论得出什么结果,都是科学!

科学不全等于真理。科研成果有可能是真理,有可能是谬论,这是需要分清的。虽然科研成果有对有错,科研水平有高有低,科研思路有正有反,但科学行为无真伪。只要是经过研究得出结论的行为就是科学,结论错了也是科学,而不是伪科学。好比下棋,某一步棋下错了,某一盘棋下输了,也是下棋,而不是伪下棋。地心说统治人类超过一千四百年,只能说地心说不是真理,不能说地心说是伪科学。假如未来科学否定了相对论,也不能说爱因斯坦的研究是伪科学,更不能说爱因斯坦是伪科学家。对科学研究是要宽容的,容许出错,容许离谱,容许离经叛道。要允许科研成果一路绿灯与世人见面,这样才能让世人判断、甄别是不是真理。

科学研究不需要厚实的知识。知识是平铺的,书与书之间是平铺的,章与章之间是平铺的,节与节之间也是平铺的,因而知识没有深度,只有广度,宽广到一定程度就是其他学科了。因此,搞科学研究不需要厚实的基础知识,懂得再多也不成其为厚,懂得再少也不称之为薄。都是面上的知识,略知一二,稍有常识,就可以搞科学研究了。科学研究是在空白之处作画,在涂鸦之处粉刷,有空白就填补,有错误就修正,这就是科学研究。一篇优美的文章,总有美中不足,或改一句话,或添一句话,就能使文章更加优美,改话是批判,添话是主张,这也是发明创造,发明创造就这么简单。正因为如此,只读了三个月小学的爱迪生,就能够搞出两千多项发明。而有些读了二十年书的博士、博士后,却搞不出发明创造,就是因为他们用半生时间来打“知识基础”,打完了基础就没有时间精力去盖房子了。脚下虽有一座书山,就是没有一本是自己的,读二十年书也白读了,不如花十几年时间去搞点发明创造。读书越多发明创造越少,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人类的悲哀。

不要迷信知识,不要迷信书本。书中有错误,书中有水分,剔除错误,挤掉水分,干货不多。学富五车不如灵感闪现,读书万卷不如眼光独到。学有所成,只是成为有用之材,不是成功,也不是成果,更不是成就。只有知识,没有思想,没有实干,就不会有成就,成就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学出来的。

科学研究不需要高深的学历。中学生也可以出重大科研成果,现代中学生比牛顿时代的大学生知识更丰富,现代社会的知识量和信息量,远非十七世纪的牛顿时代所能相比。牛顿进入剑桥时学的是逻辑、古文、语法、古代史、神学等经院式课程,两年后才有教授开始讲授地理、物理、天文和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任何学科的开始都是简单粗糙的。既然牛顿大学毕业后就能出重大科研成果,那么现代中学生毕业后更能出重大科研成果。

接触到客观实际就可以搞科研,接触到书本知识就可以搞科研,打开一本新课本,打开一本参考书,也许会有许多疑问或灵感涌上心头,抓住不放做研究,就可以完成一篇论文,这不就是科学研究么?研究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边研究问题边学习知识,每个科学家都是这么做的。钻进去之后就会学到许多东西,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专家。完成一篇有分量的论文,翻烂的参考书也许有十几本,就这方面的知识而言,比大学四年学到的还要多,专家就是这么来的。知识最丰富的人,不是上过什么学校,读过多少年书的人,而是毕生自学、毕生思考、毕生钻研、毕生探索的人。

科学研究没有专业与业余之分。专业与业余只是职业的区别,不是研究的必须。专职与业余各有优劣,互有长短,专职人员不一定兴趣最浓,思考最多,成果最著。为了工作搞研究与出于兴趣搞研究,钻研问题的深度、力度和成果,都是大不一样的。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是由业余科学家完成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定律,构筑经典力学大厦时,不是物理学家,只是一个刚刚大学毕业就回乡躲避瘟疫两年的闲人。达尔文研究物种起源、形成进化思想时不是生物学家,而是刚走出校门的神学院毕业生,正准备当乡间牧师。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时不是物理学家,而是地方专利局的“临时工”。当初他们都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都是外行人士,他们拥有的知识谈不上渊博,可是他们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并因此被尊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个科学家。现代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是修道院的神父,研究遗传规律、发表遗传论文时也只是三十多岁的年轻人。

当你为某个研究课题投入几天、几月、几年的时间、精力时,在这期间你就是专家,就是专业研究人员,不管你的职业是什么,你的职称是什么,你的社会身份是什么。当那些专家忙于喝茶、看报、应酬、开会、休闲、度假、旅游时,在这期间他们就是与科学无关的余业人员。专业与业余就是这么划分的。如有兴趣,不妨研究你家门前那棵紫荆树的一片叶子,从吐芽到落叶,天天观察、记录和分析,几个月下来,你就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权威,谁也不比你更了解这片紫荆树叶。

有些科学难题,专家反而无法找到答案,因为他们实在太专,钻到牛角尖去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不是专家,而是“博家”,什么都不专,什么都懂一点,这就是所谓的“博家”。当一个问题需要多门学科的综合知识才能解决时,“博家”就派上用场了。比如生命的起源,之所以能成为自然科学尚未破解的三大难题之一,不在于这个问题有多么的难,而在于涉及的学科比较多,与生物、化学、物理、地理、天文等学科都相关,不是哪一个学科的专家能够解决的。况且,仅凭各门学科的现成知识还不太够,还需要略有创新。先创新知识,再解决问题,这才是难点所在。进化论由博物学家达尔文完成,这不是偶然巧合。

遗憾的是,当一个“博家”攻克难题后,十有八九是没人相信的,因为别人认为他不是吃这碗的。中国有无数人求证了歌德巴赫猜想,没有一个受到足够重视,就是因为他们都是“外行”。我有一个中学同学用几行字就证明了歌德巴赫猜想,也许他是对的,可是没人理他,虽然他不是数学专家,但他绝对是数学天才,在我所认识的人之中,称得上天才的他是唯一。其实,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届理工科大学生,他的数学知识已经足够解决问题了。

要是让我来求证,给我几天也够了。让计算机随意给出一万组、十万组或百万组符合条件的数,若运算结果与哥德巴赫猜想相符,就可视为得到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就可改为哥德巴赫定理,未有实例推翻之前,都可认定是真理。没必要从现有公式定理中一步步推演求证啊,说不定能证明“1+1”的公式定理还没发明出来呢。科学没有绝对,数学也不例外。哥德巴赫猜想比进化论、相对论和万有引力定律更接近真理,而世人却更愿意把后面几项视为真理。鉴于此,把“内行”解决不了的难题交给“外行”解决,岂不更好?

搞科学研究最需要的是思想,只要有思想就可以在一切领域自由驰骋,没有任何障碍可以阻挡思想的宣泄。只有知识没有思想,绝对不能发现真理、创造知识。有些以专家自居傲视天下的所谓学者,只是因为他们不懂其中道理才敢居高临下、目空一切。若只是满腹经纶,不会创造,也没什么值得骄傲的,肚子里的那点知识书上都有呢。

古人从来不认为科学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只是从上个世纪开始,科学被神圣化,专家被权威化,这是束缚科学发展的框框,有必要砸碎这些枷锁,还科学以平易近人的本来面目。任何有志于追求真理的人,不论学历高低,不论知识多寡,都不应被科学和权威吓倒,只要潜心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就一定能取得属于人类知识空白的研究成果。中国科学的发展,迫切需要这种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的精神。

科研成果不一定非要专家认定不可。发表出来,供世人参考,由世人认定,这是最好的方式。科学是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无论对于大众还是对于专家,都是全新的课题。专家的认定不一定对,大众的认定不一定不对,如果专家认定是真理,大众却无法接受,这样的真理十有八九不是真理。在一本原创性的科学专著面前,对于任何权威都是全新的,权威只能当小学生(同样,别人在他的专著面前,也只能当小学生),除非不想了解新研究,新进展,新知识,新理论,只要是学者就应好好看看别人的研究,说对的加以肯定,说错的不妨指出,即使绝大部分都说错了,也总有可取之处,这就是科学创新,就是科学发展,就是科学进步,全盘否定别人的研究是不客观的,别人的脑袋不是豆腐做的。

科学不是深奥难懂、莫名其妙的东西。最接近真理的科学理论,往往是最简明易懂的理论,进化论、万有引力理论、宇宙大爆炸理论,都浅显易懂,人人能接受,正因为如此,才能成为伟大的科学理论,并被人类视为真理。科学还要英雄不问出处,只看文章价值,不问作者是谁。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绝大多数都是凡人搞出来的,成为名人那是以后的事。已经逝世的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说过:“我们生活的社会极度依赖科学技术,但几乎谁也不懂科学技术。”这句话说得非常有哲理,值得人类好好掂量,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在科学面前,无论专家还是平民,都显得很无知。那些自以为懂科学的人,未必懂多少,即使他们的理论受到追捧或得过大奖,未必就是真理。因此,不要迷信科学,不要迷信权威,只要有疑问、有兴趣,谁都可以去探索神秘的未知世界。

科学研究不一定需要实验。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工具,但不是唯一工具,许多科学研究是不需要实验的。达尔文研究进化论没有实验,只有观察;牛顿研究万有引力没有实验,只有观察;爱因斯坦研究相对论没有实验,只有思考。数学研究从来就没有实验,哲学研究从来也没有实验。通过思维、推理、猜想、观察、搜集和实验的途径,都可以搞科学研究。许多实验上帝已经为我们做好了,我们只需要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就是科学研究的捷径。以是否做了实验作为判断科研成果的标准,纯属无知和荒唐。

借助别人的观察和发现,也可以搞科学研究。别人观察到新事物,发现了新现象,不意味着就一定会发现真理。有可能被忽略了,未能引起深入思考;有可能被想歪了,得出了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有所思考,有所研究,有所结论,就有可能发现客观真理。这也是科学研究的一条捷径。人类发现日出日落几百万年了,没人能从这个简单现象中悟出道道,近代科学告诉我们这是地球自转造成的。假如你按住地球不让它转,太阳也就围绕着地球转了,这正是人类看到的景象。人类看错了么?不,因为人类从来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看事物的。

两千多年前,有人从太阳、月亮和星星围绕着地球转的现象,悟出地心说,没想到这个理论却是错的;五百年前有人悟出日心说,这已经被人类视为真理了,不过或许还是错的,明显是金银盾牌之争嘛,因为运动是相对的,地球围绕太阳转也可以视为太阳围绕地球转。你按着地球不动,地球绕日运动就转化为太阳绕地运动了。一切取决于你的立场,就看你是站在地球上还是站在太阳上了。拿一根筷子两端各插着一个李子,先以一个李子为圆心,再以另一个李子为圆心,让它们相对运动一下就清楚了。

运动是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变化,人类判断物体运动必须首先设定自己的立场,要么站在甲方,要么站在乙方,这是判断物体运动的最简捷立场。乘车运动时,可以站在车的立场认为树是运动的,也可以站在树的立场认为车是运动的。当你画一张九大行星绕日运动图时,你已经站在太阳的立场上了,因为你已经按住太阳不让它动,让太阳成为了圆心。假如你以地球为圆心,太阳和行星都是围绕地球转的,照样可以画出一幅地心图。

最新研究表明,月球也不是围绕着地球转,而是相互围绕着对方转(对转),即月球是地球的伴星。确切说,这两个天体围绕着地表以下1600公里处的共同引力中心旋转。虽然共同引力中心只偏离地心4700多公里,但也说明月球能在一定程度带着地球转。既然如此,地球能不能在一定程度带着太阳转呢?当然可以,只是极其微小罢了。相互围绕着对方旋转,可能是双星运动的基本模式,不论是伴星、行星还是卫星。用“运动相对论”来解释运动,才能得出合理的、正确的、全面的解释,否则就会陷入金银盾牌之争。

时代已经发生变化,现在是中国正在超越西方的时代,包括科学和技术,也许全面超越还要二三十年或更长一点时间,但单项超越随时都在发生。把自己的好东西向全世界展示,这很重要,新的科学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成为世界科学技术的领导者,才能享有崇高的国际威望,到那时中国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商品乃至品牌,都能畅销全世界。

总的感觉,国人对科学、对书本、对权威、对名人太过崇拜,以致于束缚了自己的思想和手脚,制约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把科学技术捧得太高,黎民百姓就不敢接近了,更不敢搞创造发明了。本来,科学技术就在每个人的身边,人人都可信手拾来,有所作为,但现在只有极少数不知天高地厚的人才敢触摸,这是一种人造的藩篱。鉴于此,不妨把一些东西请下神坛,让人们用平视和俯视的目光加以审视。对于号称是真理的东西,不妨先打翻在地,再踏上一脚,然后翻过来瞧瞧。若是真理,它会自己站起来。

从宏观上看,人类社会还处于一个愚昧、野蛮、落后的洪荒时代,五千年文明史太短暂,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只不过是向着文明的方向跨出了一小步,刚刚从动物世界中走了出来。在人类的所有科学技术成果中,并没有太多东西值得炫耀。人类往往把火箭、飞船当作科学技术的最高成就,当你亲眼目睹、亲手触摸火箭、飞船时,就会在心中发出感慨: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过如此。一千年、一万年之后回头再看,这些东西无异于泥罐陶盆。因此,人类没必要对自己的科技成果沾沾自喜、忘乎所以。

客观事物是简单的,之所以变得复杂,是由于人类看不到、看不透,因而就胡思乱想,一万个人有一万种思想,事物就被想复杂了。太阳是什么?人类有过许多遐想。月亮是什么?人类也有过许多遐想。其实不是很简单么?不过,遐想从来都是科学技术的先锋,在一万种遐想之中,有一种是正确的,真理就被发现了。赫赫有名的相对论,也是一种遐想,一种假说,只是至今仍不能说已被证实是真理。科学的发展,离不开遐想,每一门科学都需要遐想,即使是滴水不漏的数学,也需要遐想。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一个看似真理,又未能被证实是真理的遐想。

总体上,科学尚处于猜想、启蒙阶段,人类对真理的认识,十分肤浅,再过一两千年,许多伟大科学家创立的伟大理论,将被推翻,他们不再伟大,唯一不朽的只是他们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既是真理不断累积的过程,也是谬论不断抛弃的过程。这个过程发展越快,知识过时越快。知识之所以会过时,就是科学被推翻,技术被抛弃。在人类认为的真理之中,有50%是真理就不错了。

每一个人接受一种理论时,都应经过大脑的过滤,确认属于真理,方可接纳,不要人云亦云,被人牵着鼻子走。不然,当人人都稀里糊涂误认是真理时,就没人再思考了,就会铸成永远的错。

一个科学家无论享有多么崇高的威望,每一个普通人都有权对他的理论提出质疑,甚至提出不同的看法,这是真理检验的必须程序。一篇科学论文、一部科学著作的价值,不在于作者的名声,也不在于文字的多少,而在于真理的含量。真理的含量要靠别人和后人检验,有些理论一百年也未必能检验出是否属于真理。别人和后人能找到大量旁证的,可以认为是真理。找不到足够旁证的,若能让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也可以暂时认为是真理。因为人类经几十亿年进化而来的感觉,对真理有着较强的辨识能力。

科学发展需要学术自由和学术讨论,学术讨论包括讨论理论和讨论问题,新旧理论都是需要讨论的,对理论的讨论是为了检验某种理论是否属于真理,对问题的讨论是为了建立理论,找到真理。学术权威、科学机构或管理部门根据自己的好恶强迫公众接受某种理论,认为某种理论才是正统、才是科学、才是真理,这是万万不可的。

科学是人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行为,这种行为使人类看得更远,看得更宽,看得更多,看得更大,看得更小,因而得以从动物世界中走出来。人类文明来自科学的累积,而不是文字的堆砌,文字是人类发明出来用以记录、表达和交流对世界看法的工具,也就是说文字是科学研究的工具。

世界是发展变化的,环境是发展变化的,目前变化的趋势是越来越不适应人类生存,人类要与时俱进才能继续生存,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科学的发展。科学是走在人类前面引领人类前进的尖兵,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取决于科学研究的成功与失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打赏《生命是什么》的作者
关注作者的微博

版权所有——吴志    http://www.wu-zhi.com 手机网址:m.wu-zhi.com

购买热线: 020-85676671    13682279901
粤ICP备06116731号

网站统计

手机网址:
m.wu-zhi.com

mobile 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