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引力波说到相对论 

吴  志

 

最近美国科学家宣布,他们首次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印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和激动,就像当年欧洲人发现美洲新大陆一样。不过,最好还是不要太激动,要经得起人们的推敲、质疑和反驳,真理才能成立。

我希望是真的,因为意义重大,但还得提出一些质疑。黑洞依然是人类臆想出来的天体,迄今还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其真实存在,也观测不到黑洞的轮廓和大小,那么美国科学家宣称13亿光年以外的两个黑洞碰撞,释放出来的引力波被他们的仪器探测到,这事是不是有点玄?宇宙很大,杂音很多,能不能捕捉到一点杂音就认为是天歌唱响呢?

既然引力是以引力波的形式存在的,那么最好先探测一下我们身边的引力波,比如地球的引力波,太阳的引力波,火星的引力波,木星的引力波,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真实存在的天体。或者,也可以探测一下磁铁的引力波,只要探测到磁铁发出的引力忽大忽小,间歇波动,那么就可以证实引力波的存在了。人类何必舍近求远呢?

 不过,我说的引力波与爱因斯坦说的引力波,在概念上还是有差异的。物理学中的引力波,也就是爱因斯坦的引力波,是指时空弯曲中的涟漪,通过波的形式从辐射源向外传播,这种波以引力辐射的形式传播能量。这是百度百科对引力波的标准解释,看懂了没有?也许看得懂的人不多,看懵懂的人更多。这就是现代物理学的毛病,经常是让人看不懂的,这个毛病是从爱因斯坦那里传染来的,叫爱因斯坦病。

据称,引力波的探测源包括致密双星系统,如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也就是说,引力波由这些星体构成的双星发出来的才够力,地球围绕太阳转,发出的引力波功率只有200瓦,微弱得无法探测。太空中的引力波不断掠过地球,但即使是最强的引力波也是非常微弱的,这次两个黑洞合并产生的时空涟漪,从13亿光年外到达地球时,可以改变地球时空结构,把时空拉长或压缩一些,可以将4公里长度的空间改变一个质子直径的万分之一,相当于把太阳到最近恒星的距离4.2光年改变一根头发丝的宽度。

为捕捉到这根“头发丝”,美国建造了两座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每座拥有两个十字交叉的长臂,每个长臂4公里长,长臂内腔有激光来回往返五十次,精确测定两臂的长度,激光多次往反等于拉长了两臂长度。当引力波掠过时,据称会使一个长臂拉长,一个长臂缩短,这样就可能被激光测出来了。

这个故事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神话?幸亏我的文字能力、逻辑能力和归纳能力还行,算是用最简单的文字把故事说清楚了,你若去查看其他文字,很有可能越看越糊涂。这个故事的源头来自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说,物体加速运动时会给宇宙时空带来扰动,后来美国科学家韦伯在1959年把这种现象称为引力波,此时爱因斯坦已经逝世四年了。也就是说,引力波不是爱因斯坦在相对论提出的概念和原理,以前我们学习相对论也没有接触到引力波的概念,美国公布发现引力波后,我反复查了广义相对论,就是找不到引力波这个词,不过有人已经把韦伯的发明归功于爱因斯坦了。有科学家把爱因斯坦看成是神,对他说的神话确信不疑,很想偷窥一下这个神秘世界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韦伯(Joseph Weber)设计制造出一种共振型引力波探测器,用于探测太空中的引力波,于1968年宣称探测到引力波,引起全球科学界的轰动,结果是子虚乌有。随后世界各国陆续建造了一些棒状探测器,结果也是一无所获。


韦伯和他的引力波探测器(1965年)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家Rainer Weiss等人开始考虑使用激光干涉法探测引力波,但当时技术造出不这样的仪器,直到九十年代,技术上才逐渐成熟。1991年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下,开始联合建设“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分别在华盛顿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各建造一座,两座几乎一样,于1999年建成,2005年-2007年进行升级改造,从2009年7月运行到2010年10月,未能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引力波探测器

2015年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又完成了升级改造,宣称理论上可以探测到3亿光年远的引力波事件,计划在2017年探测距离达到5亿光年。有十多个国家一千多名科学家参与了项目的运作。2016年2月11日他们就召开记者会,宣布探测到13亿光年远的引力波事件。

除了美国,还有中国、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等国家建立或正在建立引力波探测设施。中国正在进行的有三个计划:中国科学院的太极计划、阿里实验计划和中山大学的天琴计划。天琴计划是在地球之上十万公里的太空,部署三个人造地球卫星捕捉引力波。

介绍完发展历程和初步成果,我陷入了沉思,是要说几句话了。这事很玄,他们要探测的哪里是什么引力波,而是空间拉伸和压缩!13亿光年的遥远太空,居然有某种神秘力量能把地球空间拉伸或压缩,不可思议,无法接受,不是事实。有些科学家中毒太深,把爱因斯坦的片言只语奉为金科玉律,申请政府科学基金建造出规模宏大的引力波探测设施,不是一个而是多个,人类已经误入歧途很远了。这让我想起毛泽东,当毛泽东变成神后,他说的话就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了。

从理论上分析,完全不靠谱。究竟什么是引力波?什么是涟漪?什么是时空?什么是时空扰动?什么是黑洞?什么是黑洞合并?什么是时空压缩和拉伸?都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嘛,这些臆想出来的假说和前提太多,只要有一个不符合人类想象,事情就完全不一样了。想捉鬼得首先知道鬼模样,鬼是长什么样的?你可以想象出来,但鬼不会按你的思路来生长。

说遥远天体运动加速一点,就会产生引力波涟漪,这个涟漪可以引起十几亿光年之外的地球时空改变,太过神奇了吧?况且,这种改变只是把4.2光年长度改变头发丝那么宽,除一下就知道了,几乎就是零,零就是虚无,人类要探测到虚无事物,比登天还难。何况时空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还得用物质来代表。

若真的能改变观测器长臂的长度,那么也能同时改变时间,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说的是时空改变,也就是时间与空间同时改变,既然如此,还能用激光测出长臂的长短么?当然不行,因为长臂腔体内的时间已经变了,变长了还是变短了?变长了多少或变短了多少?这些都是未知数,那么仅凭激光运动就无法计算长臂的长度了。就像你以一百公里的时速开车,但开了多久你不知道,你还能知道自己走了多远么?

任何一个天体运动都不是等速的,都是时快时慢的,因为在轨道各点受到的引力不同,都会产生引力波涟漪,都会影响地球时空,你能测得过来么?假如地球正面有一个引力波涟漪拉长了地球时空,说不定地球的背后有一个引力波涟漪压缩了地球时空,这样不就抵消了么?

也许你会说,没有那么凑巧。不,天体碰撞或融合往往不是一瞬间的事件,是一个长期进行的过程,引力波是不间断发射出来的。宇宙中有无数个天体,发射出来的引力波来自四面八方,从不间断,这是客观事实。银河系有1000-4000亿颗恒星和无数黑洞,还有1000亿个以上河外星系和无数黑洞,至少有几千个、几万个、几亿个大的引力波涟漪推拉地球,地球岂不被扯碎了?

也许你会说,我们只测最大的。什么叫最大?什么叫最小?地球运动产生的引力波是最小吧?但是,地球就在人类身边,200瓦灯泡光芒刺眼。十几亿光年以外的超新星爆炸,比太阳亮五十亿倍,但人的肉眼不一定能看得到。因此,有理由相信,太阳、地球和太阳系其他行星产生的引力波,比十几亿光年外的天体更大。还有那些几瓦、几十瓦、几百、几N的引力波,从各个方向叠加后作用于地球,任何一个方向都是无限大。

探测波不同于探测光,光是一条直线,具有明确的方向性,我们可以从茫茫宇宙中分辨出它们。波可以来自四面八方,接收到某个波,我们往往很难判断它的源头在哪里。假如池塘落下一块石头,水中的探测仪可以知道大概方向,但很难知道精确方向。就像人的耳朵,听到声音可以知道大概方向,但不能知道精确方向。要准确探测到13亿光年远的引力波,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差一根头发丝,可能就是别的天体发出来的了。更何况宇宙中的“杂音”太多,就像池塘同时落下无数块石头,什么仪器都无能为力了。

若说两个黑洞碰撞产生了巨大引力波,那么两个星系碰撞产生的引力波岂不更大?人类通过望远镜观测到多个星系碰撞,碰撞过程很长,以亿年为计算单位,现在依然还在碰撞过程中。哈勃太空望远镜用三年时间对30亿光年内的123个极亮红外星系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其中30%有明显可见的多重合并。最壮观的还是星系团碰撞,2004年9月欧洲XMM-牛顿天文台观测到了有记录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星团碰撞。在两个发生碰撞的星团中,其中一个由近千个子星系组成,另外一个也包含有约300个子星系。两个星团均位于长蛇座,距离太阳系大约8亿光年。比美国这次探测到的黑洞碰撞还近5亿光年。与星系和星系团碰撞相比,黑洞碰撞算什么呢?小菜一碟,黑洞碰撞的引力波早就被掩盖了。 

             星系碰撞

       

                 星系碰撞

从理论上分析,这种爱因斯坦引力波不靠谱,原理上说不通,测量上不可能,即使宣布捕捉到引力波,也值得怀疑捕捉到的是不是引力波。何况,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看了下文就知道错在哪了。在这种情况下,若有人宣称探测到了引力波,你会相信么?我的反应是哼哼哈哈。

依我看,各国都有几个科学家被爱因斯坦误导了,白白浪费了国家的科研经费,没必要继续搞下去,若美国人愿意玩,让他们自己去玩得了,美国有钱,奢侈大方,在科学上也是如此。中国人玩不起啊,还有很多穷人,还有很多贫穷科学家,如果中国的科研经费太多,不如匀点给我买米下锅。

什么是引力波?让我来重新定义:引力是一种辐射,这叫引力辐射;引力辐射是波动的,一波波发出辐射,一阵阵发出辐射,这叫引力波。也就是说,引力辐射和引力波是一回事。这样解释就人人都能明白了。

引力是有可能以波的形成存在的。《生命是什么?》认为,宇宙只有两种力,一种是引力,一种是斥力,当一种物质发出的辐射被另一种物质吸收时,两者之间产生引力;当一种物质发出的辐射被另一种物质反射时,两者之间产生斥力。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是因为原子核释放的辐射被电子吸收,在两者之间产生引力。为什么不能吸到一起?因为原子核一边释放辐射,一边高速旋转,电子不断向辐射方向扑去,不断扑空,于是就绕核运动。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也是这个道理,假如太阳不自转了,地球就会一头栽到太阳的怀抱。月球为什么没有卫星?因为转得太慢了,29天自转一圈,可以视为静止不动的,于是天上的石头全部砸到月球上了,把月球砸得坑坑洼洼,没有一块石头能成为月球的卫星。


         月  球

当然,两个物体或物质之间,引力和斥力往往是同时存在的,因为既吸收对方的辐射,也反射对方的辐射。就看哪种力量更大了,更多的情况是处于平衡状态。若不平衡,要么吸在一起,成为一体;要么远离而去,永不相遇。电子是绕原子核运动的,行星是绕太阳运动的,看起来似乎碰巧一样,实际上两者具有同源性,因为天体可以看成粒子的集合体。

磁铁异极相吸,是因为一极发出的辐射被另一极吸收;磁铁同极相斥,是因为彼此发出的辐射被对方反射。也许有人问,两辆汽车高速相撞,双方都撞散架了,甚至零部件飞出老远,是不是彼此的辐射被对方反射?当然是了,物体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外围是电子,电子也有辐射释放,因而电子与电子之间有斥力,离得远那就没问题,当原子与原子相互侵切,电子之间的斥力就非常大了,可以把汽车肢解成一堆废铁。出拳把人打倒,也是这个道理,双方原子之间离得太近,相互侵切,产生斥力,人就倒了。原子之间怎么才叫近?碰到了就是近。有没有碰到,人是可以感觉得到的,当你与另一个人肌肤相触,就能感受到彼此的存在,但不一定意味着原子碰到了原子,但可以干扰对方电子的运动了。

人体中的原子或石头中的原子,都不是相互紧贴的,彼此有间隙,两个原子外围的电子推开彼此的距离,但双方的原子核又吸引着对方的电子,于是保持若即若离的距离,这是原子力的平衡点,也是原子和分子能结合成物体的关键所在。有点玄啊,若没有这种平衡力,地球、行星和月球都不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不存在,无论是死物还是生物都不存在,当然人类也不存在了。唯有太阳与恒星还在,恒星是一团巨大的物体,是以某种平衡方式抱团的,在上面没有其他小物体依附。

用《生命是什么?》的力学原理,可以解释一切力学现象,大到宏观天体,小到基本粒子,把宏观与微观统一到一起,这是牛顿没能做到的事,也是爱因斯坦没能做到的事,尽管他们都对力进行了解释,还发明出一些力学公式。当然,量子力学也没能把宏观与微观统一到一起。

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的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分子、原子、原子核和亚原子核粒子(新创词,即小于原子核的粒子),以前不把分子纳入研究范畴,现在也扩展领地了,但一般是指小分子,生物大分子属于生物和生物化学的领地。这是一种力学么?似是而非,难以说清,有人要把它称为力学,那也只能这么叫了。由于起名不科学,我花了很多年才弄明白量子力学究竟是什么,而不是看一眼这个词就知道大概了。汉语是很神奇的,往往第一次看到某个词,就大体知道什么意思了,前提是对事物命名要科学。力是牛顿发明的,他告诉我们有一种东西叫做力。到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力就开始变味了,变成另外一种东西了。

既然力是辐射问题,那么力就是以波的方式释放的,因为辐射是波动的,脉冲的,间歇的,这是从理论推导出来的,做实验验证则是另一回事了,前者是理论物理,后者是实验物理,取得一致就是真理。作为《生命是什么?》的作者,我也希望美国科学家证实引力波的存在啊,这不等于印证《生命是什么?》提出的引力理论么?当然,人们崇拜的是爱因斯坦,因为他已经成为了神。

我从来没把爱因斯坦看成神,只是认为他是有成就的伟大科学家,就像所有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一样。他的光量子理论获得了诺贝尔奖,但他最伟大的科研成果相对论却是错的,无论是狭义相对论还是广义相对论都错了。这是我的看法,《生命是什么?》对相对论进行了批驳,因为相对论把人类的思想搞乱了。

有个学者从网上看了《生命是什么?》后,在网站给我留言,说我还没弄清广义相对论,就批驳爱因斯坦了,显得太浅薄了。从语气上看像是大学教授,这让我感到惭愧、不安和脸红,他是说到要害上了,我真的没怎么搞清楚广义相对论,只是感觉是错的就毫不留情批驳了,若是爱因斯坦他老人家还在,非把我捏死不可。于是,一直想把网上批驳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文字删掉,但我这个人很忙,自己发明了很多工作来折磨自己;我这个人也很懒,属于事务性的工作就不想做了,于是很多事情都是想到了没去做。这事几年过去了都没做成,前几天还想做呢,只是觉得工程量太大,太麻烦,其实有一个小时就可以删掉了。

我就是这样的了,想得多,做得少。1999年马云想到了要上网卖东西,我也在那年想到要上网卖东西,马云想到了就去做,我想到了只是想想而已,所以马云成为富翁,我则成为穷人。我脑袋里的想法太多,有时几天一个,有时一天几个,没有时间精力一一贯彻落实,有些想法是需要一生奋斗的。当然,一百年后无人知道马云是谁了,也许还有人记得我,现在先让马云得瑟一下,一百年后我再得瑟。

我总觉得,一种理论要能让人明白是怎么回事,才算得上是真理,若人人都搞不明白,或大部分人搞不明白,还能称是真理么?有什么真理是人类搞不明白的呢?没有,物理学没有,生物学没有,化学没有,天文学没有,经济学没有,也许数学有一些,那是因为各种符号太多,人们搞不清那些符号代表什么。

伟大科学家具有高超智慧,可以发现宇宙真理,普通人虽然没那么高的智慧,但还不至于不能理解真理。这个世界号称是真理,又不能被绝大多数人理解的,可能就是相对论了。有哪个大学生弄明白相对论了?相信没有。有哪个大学老师弄明白相对论了?相信只有几个,中国有几个,外国有几个,差不多就是这样了。其实,那些宣称弄懂相对论的人,根本就没弄懂,只是自以为弄懂而已。这个世界什么人都有,无论谁推出什么理论,即使是狗屁理论,都会找到知音。他懂别人不懂,不就可以到大学混个教授来当了么?

在相对论推出的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物理学家都是持反对态度的,连相对论变换关系的奠基人洛仑兹,都觉得难以接受,甚至有人说“当时全世界只有两个半人懂相对论”。今天懂相对论的人增加很多了么?我看没有,只是人们对一百年前的理论,没有兴趣再讨论了,想怎么的就怎么的吧。

人类有一个被忽视的重要功能:直觉辨识真理。也就是光凭直觉就能判断真理,这是人出生后就逐渐发展而来的功能,也是人类进化几十亿年得来的功能(从单细胞动物开始),准确性可达90%以上。比如,人类觉得太阳、月亮和星星是围绕地球转的,这实际上就是真理,因为运动是相对的,只要摁住地球不动,以地球为中心,其他天体就是围绕地球转的。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可以视为太阳围绕着地球转;地球自转,可以视为宇宙围绕着地球转。地心说与日心说,实际上是金银盾牌之争,说得都对。就像站在树的立场,认为汽车是运动的;站在汽车的立场,认为树是运动的。因此,对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只需凭直觉判断是不是真理。不是真理拒不接受,是真理认领回家。

我有一本《大学基础物理学》,买了十多年了,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教材,还是“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应该说是很权威的了,我很认真学过,连封面都翻烂了,后来也经常拿出来翻阅,书中介绍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是书中的一章,很多漏洞嘛,没有说清嘛,似是而非嘛,这不是误人子弟么?

我还有一本《相对论的意义》,书中收集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还介绍了相对论的意义,也买了十多年了,当时从头到尾学了一遍,研究了一遍,做了很多注记,后来也经常拿出来翻阅。昨天凌晨想到引力波问题,又把这本相对论拿出来翻阅,还上网查了引力波、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等。应该说,我是读中学就接触到相对论了,因为我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书,不知是哪本书或文章有过介绍,也许就出自《十万个为什么》。成人后,又在多个场合接触到相对论,包括书籍、刊物、报纸、电视和网络。应该说,我明白了爱因斯坦想表达什么,但接受不了他展示的真理。

相对论是物理问题,爱因斯坦是用数学推导出来的,这是被许多人视为真理的原因,因为数学是无懈可击的,许多人看到那些复杂的方程式,立即就拜倒在伟人的面前了。我统计过,相对论共有四百多个方程式,足以让每个读者坠入云里雾中。

我想说的是,物理定律或说物理真理,从来不是用数学方程式推导出来的。数学可以推导出数学真理,但不能推导出其他学科的真理,只可以计算物理,解释物理,把物理进行量化,如此而已。物理真理,可以观察出来,可以观测出来,可以实验出来,还可以想象出来,就是不能用数学推导出来。牛顿是真正的数学大师,连微积分都能发明出来,但他发现的物理定律,没有用方程式推导出来的。万有引力公式是推导出来的么?当然不是,直接就给你一个公式。有人认为是推导出来的,没有什么推导,只是分析了几个参数的关系,就给出公式了。三大运动定律也不是用方程式推导出来的。

由于方程式太多,几乎所有人都搞不明白相对论,就像人们搞不明白佛学理论、神学理论、命相理论、巫术理论、占星理论一样。那个世界的人才能理解,我们世界的人不能理解,相对论是属于那个世界的真理么?只有天知道。

昨天凌晨看了《相对论的意义》和《大学基础物理学》中相对论章节,又上网看了广义相对论,对相对论的理解又进一步了,这回我不打算上网删掉《生命是什么?》中批判相对论的文字了,反而想再写一篇文章批判它,于是有了这篇文章,是天没亮就开始写的,因为有话要说实在按捺不住。

一直以来,我都坚定认为狭义相对论是错误的,在《生命是什么?》中陈述了很多道理,在《对惯性和惯性系的重新认识》一文中展示的实验,也证实狭义相对论是错误的。对广义相对论有点拿不准,主要是有一个核心公式,也就是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当一个公式被命名为“场公式”“力公式”时,就足以把全世界镇住了,因为场和力都是虚无飘渺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尤其拿来计算天体之间的引力时,谁知道计算出来的引力是否短斤少两呢?不过,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与力没有什么关系,是用来计算空间弯曲程度的,这就谈不上什么引力公式了,是不能计算两个天体之间引力的。

 

这个方程试图描述空间弯曲程度与物质、运动之间的关系,左边表达的是时空弯曲状况,右边表达的是物质及其运动,即所谓“物质告诉时空怎么弯曲,时空告诉物质怎么运动”。我们无需考虑这个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因为太复杂,也没必要,只需考虑这个公式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从实用性来看,引力场方程几乎没用,有哪个科学家用来计算过太阳周围空间的弯曲程度?计算过地球和其他行星周围空间的弯曲程度?如果说八大行星是沿着太阳周围的弯曲空间运动的,那么彗星也应按照这个弯曲空间运动,但彗星的运动轨道完全是另一回事,与八大行星不在一个平面,也不是椭圆形轨道,几乎是随心所欲从太阳周围穿过,没有受到任何无形空间的阻碍和制约,只受到它自身轨道的制约。假如地球周围的空间是弯曲的,流星能掉得下来么?空间站能掉得下来么?飞机能掉得下来么?所以,几乎无人用来计算天体周围的空间弯曲。

实际上也没法计算,在百度百科输入“引力场方程”,会有详细介绍,应该是中国最权威的相对论学者编写的,其中有一句话: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是一个二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数学上想要求得方程的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意思很明白:这个公式没用。

不过,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用引力场公式计算出水星近日点的旋进。记得以前称为进动,现在改称旋进,实际上就是水星每绕太阳运动一圈,轨道就会发生飘移,不在原来那个空间划过了,虽然还是那个椭圆形轨道,如果把水星椭圆形轨道的长轴视为一根棍,一端大体指向太阳,另一端绕着太阳转。爱因斯坦认为,这是太阳周围空间发生了弯曲,使水星在近日点处进一步弯向太阳。

爱因斯坦试图引用引力场公式进行计算,但又觉得不好下手,于是借用了施瓦兹希德尔等学者的方法,展开了数学求证,推导出一个方程式,再代入引力场方程,再推导出三个方程,再用牛顿经典力学计算天体运动,最后得出一个式子,宣称这个式子解释了水星近日点旋进。从头到尾没看到计算结果,计算过程几经腾挪,一头一尾都是借用别人的方法,中间那段似有引力场方程(不是上文那个方程式,似是推导引力场方程过程中的一个方程),不觉得这种计算很玄么?

后来有学者宣称,按照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可以计算出水星近日点每百年旋进43.03″,与观测值基本相符。从此就有人大吹大擂,说这证实了引力场方程的正确性,证实了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如果说太阳周围是弯曲的,造成了水星近日点旋进,那么其他椭圆轨道的行星近日点也应旋进,所有行星轨道都程度不同偏心,火星偏心也比较大,冥王星偏心比水星还大。

退一步说,就算有一个成功案例,也不能说引力场方程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好比我们看到葡萄是绿的,不能下结论说葡萄是绿的,还有红的、黑的、紫的呢,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有人发明一种炒股方法,依法操盘首战告捷,于是宣称发明了一种成功率百分之百的炒股方法。这就激动太早了,试用100次再宣布未迟。即使100次有80次成功,也不能宣称成功率是80%,因为到了熊市成功率就变成20%了。

几十年来,人类向宇宙空间发射了无数火箭、飞船和探测器,到达了所有行星和一些卫星,在月球和火星上着陆,还发射了正在飞出太阳系的探测器。人类的基本经验是:太空不是弯曲的。地球人造卫星轨道可以是近似圆形的,可以是近似椭圆形的,可以是偏心大的,也可以是偏心小的,近地点低的一两百公里,远地点高的几千公里,还可以发射轨道高达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卫星,还可以发射各种轨道倾角的卫星。一切取决于卫星入轨的方向与速度,与地球周围的“空间弯曲”没有什么关系。

物理界是比较浮躁的,喜欢制造轰动效应。前几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与意大利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宣布中微子打破光速,打破了爱因斯坦光速不可超越的“规定”,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不久又宣布是实验数据搞错了。让我白白高兴一场,我是反对爱因斯坦光速不可超越“规定”的,以为我的观点得到实验的证实。有时物理界制造一些轰动也是迫不得已,几十年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先后在引力波项目上投入了11亿美元,不出点成果能行么?相比之下,数学比物理严谨得多,人类已经有无数个观察结果证实哥德巴赫猜想是真理,由于不能通过数学的方式推导出来,迄今为止仍不敢宣称是哥德巴赫定理。如果看到一组数符合哥德巴赫猜想,能不能立即宣布把哥德巴赫猜想改为哥德巴赫定理呢?

从正确性来看,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也是站不住脚的,公式中的一些根本概念错了。一个公式,每个字母都要代表某种人类能理解的事物,但引力场方程不是这样。公式左边和右边的字母代表什么,我能看得懂的不多,有几个符号都是代表张量,Rμν是里奇张量,Tμν是能量-动量张量,gμν是度规,也是一种张量。张量是什么?可以上百度百科查一下,越查越糊涂,这本是一个数学概念,是爱因斯坦的同学格雷戈里奥·里奇·库尔巴斯特罗发明出来的,爱因斯坦引入广义相对论后,被人们所熟悉。其中的能量-动量张量,是广义相对论中独有的概念,究竟代表什么我是搞不清楚的了。这么一堆让人稀里糊涂的东西,要人们在宇宙中找出来,谁有这个本事呢?若找不出来,那就不用计算了。

就算公式右边能搞得清楚是什么,公式左边那个想要求解的东西,起码得让我知道是什么吧?求什么呢?求财富,求爱情,求别墅,求豪车,求权力,求荣誉,还是求天体之间的引力?一定要非常明确。爱因斯坦想求的是时空弯曲。这样问题就来了,什么是时空?我向大家解释引力场方程时,往往有意无意把时空这个词组省略了一个字,把“时”字去掉了,因为说时空无人能理解,说空间大家就明白了,这是偷换概念,把爱因斯坦的东西偷走了,不偷点东西不行啊,会使人坠入云里雾中。

爱因斯坦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一个整体,简称时空,这样就把人们的思想搞乱了。宇宙可以视为一个整体,人类为了更好认识宇宙,把宇宙分割成时间、空间、物质和能量四大要素,至少《生命是什么?》是这么分割的,这样人类就能理解世界了。

也就是说,时间、空间、物质、能量都是人造的概念,是从现实世界中剥离出某个要素,剥离才有,不剥离就没有。什么叫人造概念?比如上与下,宇宙是没有上下的,人类是认为有上下的,当我们获悉地球另一面的人是“倒着站”时,就怎么都想不通了,就是不能把“颠倒”了的上下扭转过来。白天与黑夜,也是人造概念,宇宙是没有白天黑夜的,只有各种辐射,人类把光辐射转化成电信号,输入大脑形成图像,产生光觉,制造出白天;黑夜漆黑一片,没有多少光辐射,人类大脑感受不到多少光觉,处于未激发或弱激发状态,在感觉上这就是黑夜。本质上只是大脑感光程度的不同,感光多的是白天,感光少的是黑夜。同样,白与黑也是人造概念,色彩也是人造概念。 什么叫剥离才有?比如,有没有一片纯净得没有任何杂质的真空呢?没有,任何一片空域都有物质,只是能不能观测到而已;有没有一团或一粒独立存在的物质呢?没有,任何物质都依附于能量、空间和时间,四要素是一个整体。物质与能量是一体的好理解,按《生命是什么?》的概念,能量是运动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这个世界没有静止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能量。把时间与空间黏在一起就不好理解了,因为时间与空间无关。

时间与什么有关?与物质和能量有关。假如宇宙是空旷无物的,是一个纯净的空间,那么有没有时间呢?没有,没有昨天今天明天,没有过去现在将来。如果摆一个会自转的地球进来,那么就有了昨天今天明天,有了过去现在将来。如果摁住地球不动,时间又消失了,昨天今天明天是一样的,过去现在将来也是一样的。由此可见,时间是描述事物变化的一种刻度,刻度长短是人为确定的,人类以地球自转一圈为一天,以公转一圈为一年。

也许有人说,即使地球被摁住不动,时间也照样流逝,说得非常对,时间不因为地球不转就不走了。假如整个宇宙只有一个不转的地球,但地球内部和表面还是不断运动的,有岩浆运动、海水运动、河流运动、地壳运动等,那么地球还是有时间的,昨天今天明天不一样,过去现在将来不一样。

人类认为时间是不依附于任何物质匀速、单向流动的,实际上这是人类的错觉。假如宇宙只有一块石头,那么还有时间么?这得看这块石头的情况,如果这块石头是绝对静止、没有变化的,这块石头没有时间,宇宙也没有时间;如果这块石头是相对静止、缓慢变化的,这块石头就有了时间,也就是宇宙有了时间。由此可见,时间是什么很清楚了,时间是属于物体的,确切说是属于变化的物体的,当然也可以说是属于物质或能量的,因为是同义词或近义词。

石头内部和外表是有变化的,只是变化得较慢而已。变化得越慢,时间流逝越慢;变化得越快,时间流逝越快。当然,人类可以用一个统一的时间来量度,这就表现为寿命的长短,就像人的寿命有长有短一样,其实是不同个体内部变化不一样,时间流逝不一样。时间是什么?时间是物体或物质变化的度量。在《生命是什么?》出版之前,人类一直弄不明白什么是时间。现在算是弄明白了,既然知道时间是什么,那么时间能弯曲么?当然不能。为什么?不为什么,人类就是这么规定的。不仅人类是这么约定的,也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观念。

有人想发明一种时间机器,把人类带回过去,回到过去旅行多么美妙啊,相信每个人都很愿意参加这样的旅行团。很可惜,回不去了,因为事物的变化不可逆转,只有电影电视可以倒着放,看起来像是时间逆转。将来科技发达了,人死后烧成了灰,能不能把这些分子原子进行逆组装,重新让人复活呢?当然有可能,这就是时间逆转。不过,要让所有人、物、事,以及周围环境实现逆转,工程量就太大了,让一个城市逆转很难,让一个国家逆转很难,让地球逆转很难,更不用说让太阳系、银河系和整个宇宙逆转了。人的能力不是无限的,要知道自己的限度在哪里。

空间是描述物质大小、轮廓和运动轨迹的立体坐标系,拥有长度、宽度和高度三维。这个坐标系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不仅是数学家创造的,人出生后大脑就为我们创造出这个坐标系了,用以观察、理解和解释世界,就像我们的大脑创造出时间一样。这么说空间能弯曲么?当然不能,为什么?不为什么,人类就是这么规定的。只要是空间就不能弯曲,能弯曲的一定是物质。当然,空间也不能拉伸和收缩。如果有人说空间是弯曲的,那么弯曲的一定是他的脑袋,他看到的是一个扭曲的世界。是的,这个世界有很多东西是弯曲的,那是物质弯曲。竹子是弯曲的,那是物质;消防水枪喷出的水流是弯曲的,那也是物质。当然,说是能量弯曲也可以。

相对论认为,时间会随着速度的增加变慢,空间会随着速度增加压缩,这就是著名的钟慢尺缩效应。据说若乘坐接近光速的火箭,时间就几乎停止了。没那么回事,除非人体内部不活动了,火箭也静止不动了,时间才有可能停止。宇航员死在里面了,他可以认为时间停止了,但是作为一团肉,体内还是有变化的,这团物质的时间仍在流逝。据说在火箭前进方向,空间也被压缩了。说空间被压缩无人能理解,说尺子被压缩可以被理解,但尺子会被压缩么?不可能的事嘛。没有物质和能量施加在尺子两端,尺子是不会被压缩的。因为不可验证,无人能证实,也就无人能推翻。

之所以得出钟慢尺缩效应,是因为爱因斯坦以一个思想实验为依据:火车上的苹果落到车厢地板,在火车上看是垂直下落的,在站台上看是斜线下落的,走过的路程更长,花费的时间更多。因此,在运动着的火车上时间慢了,空间短了。问题想偏了嘛,在火车上人跟着苹果运动,看起来苹果是垂直下落的,实际上还是斜线落下的,只是人观察不到而已。就像两架飞机同方向等速运动,彼此看起来就是不动的,但地上的人看飞机在高速运动。为了批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专门在火车上做了一个惯性实验,结果证实爱因斯坦是错的(见《对惯性和惯性系的重新认识》一文中的实验图片)。

火车上的空间没有被压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感觉得到;站台上的空间也没有被拉长,我们每个人也可以感觉得到。那么,苹果落地的时间,在车上看与在站台看是不是一样呢?完全一样,尽管在火车上苹果是斜线下落的,走过的路程更长,但不影响下落时间,这是数学和物理常识告诉我们的,苹果垂直下落距离没有拉长。若有不信,可以拿秒表在车上和车下测一下,看看苹果落地时间是不是一样。

假如爱因斯坦是对的,每个惯性系都有一个空间,也就是每个等速运动物体都有一个空间,那么每个人、每辆车、每艘船、每架飞机都有一个独立的空间,这个世界岂不乱套了?即使是在列车上,也不只有一个空间啊,每个乘客都有各自的运动,这些运动基本都是等速的,那么有多少个大大小小的空间重叠在一起呢?

在狭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还犯了一个低级错误,把时钟看成时间,把时钟运动看成时间流逝。其实,人人都知道,时钟只是计时机器,时钟走不意味着时间走,时钟停不意味着时间停,但爱因斯坦认为是一回事,还在宇宙各处摆上了许多个时钟。我读中学初次看到相对论时,就对此感到十分惊讶,开始以为爱因斯坦把时钟比喻时间,认真看后才知他是把时钟看成时间。

此文上网发表十一天后,我还担心错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万一说错了收回也不迟啊。记得曾看过一篇文章介绍,说卫星定位导航就是用相对论修正星载原子钟时间的,若真如此就说明相对论是真理。想到问题半夜就睡不着,于是怀着法官般的公平公正心情用手机上网查阅有关资料,真心希望相对论是正确的、有用的。查完后,觉得有话要说,半夜三点爬起来加入这几段文字。

导航卫星与地面站都是有原子钟的,原子钟精度非常高,百万年误差一秒,日常使用可以认为是没有误差的。不过,据说天上和地上的两个钟行走时会产生时间差,需要调拨快慢,才能取得一致。产生时差的原因来自狭义相对论的钟慢效应:卫星高速运动时间会变慢,计算结果是每天慢了7微秒。这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因为相对论说达到光速时间就停止了,没达到光速时间也会慢一些,按比例计算就得出结果了。那么把星载原子钟调快7微秒,天上和地上的原子钟时间就一致了,对吧?实际情况是,星载原子钟要调慢38微秒,完全相反。

为什么呢?文章接着解释,广义相对论认为,重力对时间影响更大,星载原子钟在2万公里以上太空重力位高,每天时间会加快45微秒。怎么来的没有计算,估计也计算不出来,相对论中没有适用方程式。于是,一方面快了45秒,另一方面慢了7秒,45-7=38,结果就这样出来了。

这当然不妥了,没有计算公式,没有计算过程,连45-7=38都是我帮添加上去的,随便给出一个结果还不容易啊?反正快多少秒是你说了算,慢多少秒也是你说了算,想加就加,想减就减,这不就可以解释宇宙万物了么?任何一个人的手表有误差你都可以用相对论解释。

若从理论上分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自己打脸了。相对论说一个物体运动达到光速,时间就放慢到极限,停止不走了。另按相对论的理论,重力对时间影响更大,物体离重力越远,时间流逝越快。既然达到了光速,那么所有引力都摆脱了,时间也应加快到极限。这样问题来了,一个是放慢到极限,一个是加快到极限,这个物体的时间是不是回归人间了呢?但爱因斯坦不这么认为,他不考虑重力对这个运动物体的影响,达到光速就认为时间停止了。

我觉得这事情很简单,导航卫星在20000-36000公里高的轨道,与地面站和汽车之间构成了三角关系,三点之间有来来回回的信号传输,这是需要时间的,也就是说,把星载原子钟拨慢一点,信号到达地面时,天上与地面的时间就一致了。拨慢多少,这是可以根据无线电传播速度计算出来的,也是可以根据经验和实验检测出来的,38微秒的时差就是这么来的,与相对论钟慢效应和钟快效应没有关系。

值得指出,若星载原子钟每天都要调校时间,则相对论的钟慢效应还有点沾边,但情况不是这样,导航卫星发射前就预先调慢38微秒了,上天之后谁也调不了了,原子震动频率不是地面能遥控的,这说明时间不是每天调校。

假如太空原子钟与地面原子钟真的出现时间差,那就是原子所处的辐射环境不同了,接收和辐射的能量不同了,那就影响到原子震动频率,出现时间差也就是必然的了。这与运动速度和引力大小没有什么关系,没必要盲目归功于相对论。下文提到,原子所处的环境不同,活跃程度也不同,同样一种物质在不同环境中是有差异的。

有人说,时间、空间、物质、能量都是在宇宙大爆炸时创造出来的,想象力实在太丰富了,居然想得出来宇宙的物质能压缩到一个无限小的“奇点”。有些东西是有起源的,有些东西是没有起源的,像物质与能量,天生就有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不断发生变化而已。人是爹妈生的,能找得到源头,于是也想给宇宙找一个源头,其实宇宙可以视为一团不断变化的物体。人类、地球、太阳、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只是宇宙演化过程中的生成物,有起源也有消亡,但宇宙没有起源和消亡,这样的宇宙观没有大错。

上个世纪初,有学者利用日全蚀的机会,观测到星光经过太阳附近时,轨迹发生弯曲,于是宣布证实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是宇宙真理。是的,这证实了相对论中的一个观点,即太阳对光子有引力。但某个观点说对了,不等于相对论就是对的,相对论几万字,不可能每一句话都是错的,说相对论是错的,是指基本原理和核心理论错了。

按《生命是什么?》的力学理论,也是能解释得通的。光子不远万里来到太阳附近,自身的能量消耗得差不多了,于是吸收太阳辐射,太阳对光子就有了引力,有些光子以弯曲轨迹从太阳旁边飞过,有些光子以弯曲轨迹投入太阳怀抱。归根结底,光子是物质,物质或物质流是能弯曲的。

值得指出,光线经过太阳附近会发生弯曲,最早是牛顿提出来的,早于爱因斯坦两百多年,早在1704年,持有光微粒说的牛顿就提出,大质量物体可能会像弯曲其他有质量粒子的轨迹一样,使光线发生弯曲。一个世纪后法国天体力学家拉普拉斯独立提出了类似的看法。1804年德国慕尼黑天文台的索德纳(Johann von Soldner,1766-1833)根据牛顿力学,把光微粒当成有质量的粒子,预言光线经过太阳边缘时会发生0.875角秒的偏折。但是牛顿、拉普拉斯、索德纳等人的预言没有被认真对待,最后反而是爱因斯坦获得了荣誉,这是科学大忌,谁最先发现真理,发现权就应属于谁。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还推导出质能公式 E=mc2,这更是受到许多学者的推崇,几乎成为爱因斯坦的标志。意思是能量等于质量乘光速的平方,公式很好理解,但逻辑不好理解,道理不好理解。光速从哪来的?怎么推导出来的?与能量有什么直接关系么?若按《生命是什么?》的观点,物质与能量是一回事,就像金银盾牌的两个面一样,怎么计算他们的转换关系呢?与光速的平方又有什么关系呢?受这个公式的误导,甚至有学者认为,原子弹爆炸时有少量质量转化成了能量。这就把人搞糊涂了,物质是不灭的,怎么转化成能量呢?难道能量又是脱离物质存在的东西么?今天的物理学依然认为,物质与能量是两回事,比如认为光子是只有能量没有质量的粒子,这种观点显然是错的。

若是让我来写质能公式,我会这么写:E=mv,即能量等于质量乘速度,质量越大,能量越大;速度越高,能量越大。这就是现代物理学所说的动量,可以照字面理解为物体运动的量度,实际上动量就是能量。可见,物理学真的没搞懂什么是能量。这个公式的意思是,同样一辆汽车,速度越快,能量越大;同样一块石头,速度越快,能量越大;同样一粒子弹,速度越快,能量越大。若速度不变,增加质量也可以增大能量。激光为什么能量很大?光速运动,方向一致,密度很大,所以具有无坚不摧的能量。一粒光子与一百万粒光子打到一个点上,能量是大不相同的,事情就这么简单。顺便说一句,原子弹不是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做出来的,质能公式也解释不了原子弹爆炸。

一锅开水为什么能量大?水原子和水分子在激烈无序运动,乱冲乱撞,撞到人的皮肤就摧毁皮肤分子。紫外线、电磁波也是光速运动,作用于人体时为什么感觉不到能量?有能量与有感觉是两回事,人体就是这么设计的,对某些波长的电磁波不产生感觉(相互作用),对某些波长的电磁波产生感觉(相互作用)。对声波也是如此,人体对超声没有感觉,对声音有感觉(听觉与震觉),对次声有大感觉,因为可以把人杀伤杀死。

当然,运动是相对的。两艘飞船在轨道同向等速运动,彼此看对方是没有速度的,可以看成是没有能量的静物。一旦速度不同,彼此就构成能量了,稍一碰撞就不得了。在高速火车上,乘客以两三百公里的时速前进,彼此却相安无事,就是因为相对运动速度是零。在高速公路开车,最好保持车流速度,这才是最安全的,因为与前车后车之间的相对速度是零。若突然停在路中,相对速度就是120公里了,车祸就很容易发生。有些大货车开得很慢,时速只有七八十公里,后面的车发现前车很慢时,刹车往往来不及了。

运动是相对的,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运动速度是相对的。两车以120公里的时速同方向前进,相对速度是零;两车向对方开去,相对速度是每小时240公里。一个物体运动,对应于其他物体才有速度,对于自己来说无所谓快慢。二是运动方向是相对的。一个物体运动,对应于其它物体才有方向,对自己来说无所谓方向。假如宇宙空无一物,只有一艘飞船飞行,可以认为飞船是无方向、无速度、无运动的,宇航员的感觉也是如此,觉得飞船是静止不动的。当然,人类可以在空旷的宇宙中虚构出一个立体坐标系,让飞船看起来是运动的。这个坐标系就成为了虚拟物。

在《全新运动定律》中,给出了第四运动定律:一个物体可以有多个运动方向,既可以同时向两个相反的方向运动,也可以同时向多个方向运动,实际上可以同时向无数个方向运动。一个物体的运动之所以有多方向性,是因为对应于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方向。

从运动相对性可知,相对论所谓钟慢尺缩效应是不成立的。假如宇宙只有一艘以光速飞行的飞船,由于没有对应物,可以视为静止的,那么飞船内的时间会放慢到停止么?飞船内的空间会被压扁成一张薄纸么?假如一艘飞船以半光速飞行,另一艘飞船以半光速迎面飞来,两艘飞船相对速度是光速,时间空间是收缩一半还是全收缩了?假如一艘飞船是静止不动的,另一艘飞船以光速飞来,那么静止飞船也可以视为是以光速飞行的,那么它的时间空间是收缩呢还是不收缩呢?一个运动物体对应于多个运动物体,就会有多种运动速度,你说它是以什么速度运动呢?时间空间收缩该怎么计算呢?

能量是相对的。《生命是什么?》认为,能量是物质的运动或运动的物质,既然运动是相对的,那么能量也是相对的。能量是有方向和速度的。两团或两束能量同方向前进,彼此不构成能量;两团或两束能量逆方向前进,彼此构成能量。就像一辆汽车行驶,对于路边的人来说,汽车是一团能量;对于车上的人来说,汽车不是一团能量。当一团或一束能量速度很慢,接近于零,可以认为能量微弱;等于零,可以认为能量消失或没有能量。

两团或两束能量要能相互发生作用,才能构成能量。两支手电对射,没有看到光子对撞,说明彼此不构成能量,因为没有发生相互作用。究其原因,是光子带有微弱负电(《生命是什么?》观点),彼此存在斥力,无法碰撞到一起。中子流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可以穿透坦克和建筑物,对于坦克和建筑物,中子流不是能量;但对于人来说,中子流是巨大能量,因为可以在瞬间被杀伤或杀死。电流对于人是巨大能量,但对于一些有特殊功能的人来说,让220伏的电流从身体流过,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妥。

为什么中子流能穿透坦克杀伤乘员呢?用《生命是什么?》揭示的一个原理就能解释清楚了,《生命是什么?》认为中子带有弱负电,也就是能少量吸收质子发出的辐射,所以质子与中子能抱团形成原子核。为什么中子不像电子那样绕核运动?中子太重了,质子提供的辐射不足以让它飞起来,只能逐渐向质子靠拢,最终抱在一起,形成原子核。

当中子从原子核中释放出来时,遇到坦克装甲铁原子,由于铁原子外围有26个电子,里里外外好几层,形成密集电子云,电子与中子相斥,中子就从两个原子之间挤过去了;遇到坦克乘员,人体软组织主要由氢、氧、碳、氮组成,电子数分别是1、8、6、7个,其中70%是水,也就是氢和氧。当中子冲过来时,由于外围电子太少,挡不住中子的冲击,被挤开了,中子就有机会击中原子核,这样就把原子结构打乱了,也就是把整个原子破坏了,这意味着人体分子受到破坏,这样人的软组织就被破坏了,从而造成人员的伤亡。 尤其氢最为薄弱,最容易被中子破坏,所以科学家用含氢较多的物质如水,来阻挡中子流,他们知道这样做,但不完全知道为什么,只是把氢概略看成原子核,用原子核挡住中子。

从这个原理来看,只要改进坦克设计,就有可能抵挡中子弹的攻击。可在装甲内设置一个水层,也可用水层屏遮坦克乘员,或者坦克乘员穿上水服,或者在坦克外面临时披挂水袋,这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也是更实用的方法。至于要多厚的水层才能有效抵挡中子流,做一下实验就可以了。当然,这样的坦克会笨重一些,但在核战争条件下是有必要的。什么叫科学指引技术?这就是了。没有科学,技术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术。

也许有人说,按物理教科书,中子是中性的,不带有电性。很好,现在我告诉你,教科书是错的,知识过时了;《生命是什么?》才是对的,这是最新科学知识。科学就是这么发展的,不断抛弃旧知识,创造新知识。为什么《生命是什么?》是对的?因为书中揭示的力学原理能合理解释一切,小到粒子,大到天体,这是牛顿力学不能做到的,也是量子力学不能做到的。

物质是相对的。这是最不可思议的现象,说运动、速度、方向、能量是相对的,都好理解,唯独说物质是相对的不好理解。不过,既然物质与能量是一回事,既然能量是相对的,那么物质也是相对的。天上的一团乌云,对于阳光来说,这是一团物质,无法穿透;对于雨滴来说,这不是一团物质,可以穿透。地上的一块玻璃,对于阳光来说,这不是一团物质,可以穿透;对于雨滴来说,这是一团物质,不能穿透。

在中子看来,坦克是空洞无物的,可以随便穿过;在中微子看来,地球是空洞无物的,可以来去自如。宇宙是充满物质的,人类看到一些地方有物质,一些地方无物质;一些地方物质多,一些地方物质少。那也是来自于这些物质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发生相互作用的就有物质,不发生相互作用的就没有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多的物质就多,发生相互作用少的物质就少。有与无,多与少,就是这么确定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物质也是虚的,就像时间、空间和能量是虚的一样。《生命是什么?》把时间、空间、能量说成是虚的,就是不能把物质说成是虚的,在此成功把物质说成是虚的了,这样就把整个宇宙虚化了。佛的世界观是:万物皆空,万事皆空。不能不说,这是最高境界。实能转化成虚,虚能转化成实,这样在哲学上就完美了。

如果人类观测不到黑洞,不妨认为那里没有物质;如果人类认为黑洞会把我们吸进去,永远也无法出来了,那只是人类的想象,至少在目前来说是如此,何必杞人忧天呢?

甲物能不能感觉到乙物的存在,决定了对方是物质还是空间。能感觉到的就是物质,不能感觉到的就是空间。所谓感觉是指相互作用,带有电性的物质能感觉到对方存在,尽管有些物质电性很弱,如中子、光子等。换句话说,彼此有引力或斥力,就能感觉到对方存在;彼此没有引力或斥力,就不能感觉到对方存在。再换句话说,能感觉到对方的引力辐射或斥力辐射的,就把对方视为物质;不能感觉到对方引力辐射或斥力辐射的,就不把对方视为物质。这意味着,穿透有了新概念,当一种物质与另一个物质完全不发生作用时,直接就穿过去了,不存在阻力和阻挡问题。很神奇吧?这很好解释了中微子穿越地球。

然而,是否存在某种固体或液体物质,与地球的固体或液体物质不发生相互作用?在理论上不能排除,假如这种物质是以某种引力辐射结合在一起的,而这种引力辐射又不能被地球物质吸收或反射,那么奇迹就发生了,这意味着,在我们的世界之外,还有世界;在我们的宇宙之外,还有宇宙,但他们与我们之间,彼此感觉不到对方的存在。尽管两个宇宙有可能“重叠”在一起。人死后能不能到达那个世界呢?只有天知道。

人类能观察到、探测到的物质或能量,都是基于一个原理:这种物质或能量与人体或仪器发生相互作用。要么释放出来的是辐射,包括反射的辐射;要么释放出来的是波动,如声波的传递,水波的传递,这是物质直接作用于人体,或说是物质外围电子直接作用于人体。假如某种物质释放的是另类辐射,另类波动,那就什么也看不见,也感觉不到了。

人能看到的东西,无论是肉眼看到的,还是仪器看到的,都不是真实形象,而是扭曲形象,带有主观“臆想”成分,因为人看到的只是光,物质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进入人眼,人眼把光信号转为电信号,输入大脑翻译出图像。怎么解读完全取决于这个人了。有人看到的色彩艳丽一点,有人看到的色彩暗淡一点,有人看到的只是黑白图象(色盲)。物体的大小、轮廓、表面光滑度等,也不完全一样。从这个角度来说,客观世界是人虚拟出来的。

时间是相对的。时间附属于物体,不同物体,时间流逝不同,这是时间的横向相对性;今天相对于昨天和明天存在,现在相对于过去和将来存在,这是时间的纵向相对性。不要认为时间是宇宙大爆炸创造的,假如真有宇宙大爆炸,那么在大爆炸发生之前,一定有物质与能量运动,这意味着有时间流逝。假如没有物质与能量运动,一切都是静止的,大爆炸能凭空发生吗?一团火药爆炸,要么是有人点火,要么是有人通电,总是有某种能量作用于火药。

空间是相对的。在人看来,地球是一个天体;在中微子看来,地球只是一片空间。在人看来,磁悬浮列车轨道上方,有一片空间;在磁悬浮轨道看来,自己实实在在扛着一列火车,轨道上方没有空间。人看到两块磁铁同极相对,认为两者之间有空间,但在他们看来,彼此已经碰到了,根本就无法再前进一厘米。

中微子为什么能轻易穿透地球?中微子是不带有电性的,不吸收地球物质的辐射,也不反射地球物质的辐射,与地球所有物质不存在引力与斥力,也就不发生相互作用了。所以穿透地球如入无人之境,在他们看来地球不存在,只是一片空间。另一个种可能,中微子带有比光子还弱的负电,与原子外围的电子相遇时,既不能把电子斥离,也不能被原子核吸入。换一个角度看,也就是中微子几乎不吸收原子核的辐射,也几乎不反射电子的辐射。碰到电子时,微弱负电能让中微子能从电子旁边滑过去,还被挡在了原子外围,无法进入原子核,或由于速度太快,无法被原子核捕捉,这样就能穿透地球了。

中微子的运动速度有可能比光速还快。按《生命是什么?》的观点,质量越小的物质,运动速度越快,中微子质量小于光子,就应比光子还快。虽然人类还不能通过实验证实,但在理论上可以推测中微子运动速度超过光速。不过,中微子实在太小,又几乎不与地球物质发生作用,所以很难捕捉。能捕捉到已经是一个奇迹,说明中微子不是绝对不与地球物质发生作用,或出现某种故障就能与地球物质发生作用。

根据上文对中微子运动特征的分析,可以建造一个更有效的中微子捕捉设施,也许能轻易把中微子捕捉到。主要是放大原子外围电子的电荷强度,即辐射强度,让中微子与外围电子发生相互作用;或用重物质原子核或正离子(电子越少越好)来捕捉,最好也能放大原子核的辐射,让中微子与原子核发生相互作用。这就是理论的作用了,可以指导技术创新和设施发展。不妨试试,若说对了说明理论正确,若说错了再探索新理论。

以上二十二段文字,就是我的相对论,在《生命是什么?》中首次提出,现在进一步完善和增补,打算用这个相对论取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知他老人家会不会同意?爱因斯坦发明的相对论这个词是很美妙的,让我们学会用相对的眼光看世界,这也是他对科学事业的奉献。

在这里,把我发明的力学公式推荐给大家,这是计算宇宙中所有力的公式,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基本粒子,都能够计算,既能计算引力,也能计算斥力。当然,磁铁之间的引力与斥力,也是能够计算的。所以我称为万力公式,一个公式解释整个宇宙,这样的真理才有分量。

F是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或斥力,r1是甲物辐射到达乙物表面时的辐射强度(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粒子通过量),o2是乙物辐射吸收率或反射率(即接收或反射的有多少,反射的计算结果是斥力),r2是乙物辐射到达甲物表面时的辐射强度,o1甲物辐射吸收率或反射率,s是较小那个物体的投影面积。一般要分别计算引力与斥力,冲减后得出两者之间的引力或斥力。天体、磁铁或粒子都这么计算。

太阳直径是139.2万公里,地球直径是1.27万公里,相差109倍,因而要以地球投影面积来计算,地球投影面积之外的太阳辐射都放空了,没必要计算进来。至于地球吸收和反射了多少太阳辐射,分别是什么辐射,那是要进一步研究和计算的。难不难做到?只要有物理学家沿着这个方向去做,就不难做到。

十几亿光年以外的某个恒星发出的辐射,到达地球时是很微弱的,因为辐射是散射出去的,行程越远,辐射越稀,微量辐射到达地球,也要看地球能吸收和反射多少。虽然与地球之间也有引力与斥力,但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

为什么要考虑恒星辐射的到达强度呢?考虑进去更好一点,无碍大局,恒星辐射强度与地球吸收率是相乘关系,恒星辐射很强,地球吸收极少,相乘之后几乎等于零,把恒星辐射强度纳入公式,不影响公式的正确性。若不考虑恒星辐射,只考虑地球吸收,那也是可以的。不过,所有天体都考虑某个参数,那就很公平了,力的大小是一个相对概念,只要计算出相对值就成。

当我们要计算磁石对铁块的引力时,或计算原子核对电子的引力时,磁铁的辐射强度和原子核的辐射强度,就显得很重要了,就是必须考虑的了,因为距离太近,影响很大。就像男人向女人释放爱,只要女方全部接受,男方释放的爱越强烈,双方的爱就越深。若男方释放的爱很有限,即使女方全部接受,双方的爱也很有限。

所谓辐射强度,包括粒子流的密度与速度,不是任何辐射都以光速前进的。速度高的粒子流意味着辐射强度大,速度小的粒子流意味着辐射强度小;密度大的粒子流意味着辐射强度大,密度小的粒子流意味着辐射强度小。当然,粒子质量的大小,也影响到辐射强度,但这个因素忽略不计了。

万力公式是从《生命是什么?》搬过来的,但对r1和 r2重新进行了解释,原解释是甲物表面辐射强度和乙物表面辐射强度,现解释为到达受体时的辐射强度。这样修正后就更精确了,由此可见科学是需要不断进行质疑、批判和修正的,可以自己做这件事,也可以别人做这件事,需要的是心胸豁达。

也许有人会对万力公式进行质疑:引力和斥力的本质究竟是不是辐射?如果不是,万力公式就崩溃了。虽然《生命是什么?》是这么认定的,但似乎还缺乏一些有力证据,尽管上文列举了不少证据,但总觉得不够直接和确切,毕竟没有通过实验探测到引力或斥力辐射。《生命是什么?》认为,所有辐射都能产生引力或斥力。只要观察两个现象,就可以确认引力或斥力来自辐射:①把两块磁铁靠近,会发现异极相吸,同极相斥。那么,在两块磁铁之间就一定存在某种相互作用的东西,这种东西不可能是时间,不可能是空间,只能是物质或能量,虽然人类目前看不到也测不到,但几乎可以肯定,除了辐射不可能是其他东西。这是引力和斥力来自辐射的确凿证据,是用排除法来确认的,排除了一切可能,剩下的就是真理。②太阳与地球之间只存在辐射,可见辐射或不可见辐射,包括太阳风也可视为辐射,那么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只能来自辐射。当然太阳也对地球有斥力,引力与斥力处于平衡状态。关于引力辐射的问题,在《地磁的形成》中有详细论述。

为什么辐射会产生引力和斥力呢?所谓辐射就是微观粒子持续向前运动,这些粒子有可见的和不可见的,有可测的和不可测的,有已知的和未知的,许多粒子本身也是一个辐射源,也向外辐射更小级别的粒子。一个物体向外辐射,就形成了一个膨胀能量场,由于辐射是一波一波发出的,能量场也是一波一波向外扩张的。相同的粒子是相斥的,因为它们也有辐射发出,这样前波与后波之间是有间距的,这就是所谓的波长了。由于相同粒子存在斥力,在这个能量场中是有压力的,不妨称为场压。

当某个物体吸收这种辐射时,也就是吞噬了前波粒子,这样前波粒子对后波粒子的斥力就消失了,在场压的作用下,后波粒子加速向前运动,由前到后每波依次加速,这样在辐射源与受体之间,就形成了一个粒子稀薄的低压通道,在场压的作用下两个物体向对方运动,这就形成了引力;当某个物体反射这种辐射时,前波粒子被挡了回去,相当于粒子运动形成了塞车,前波粒子放慢导致后波粒子放慢,由前到后每波依次减速,这样在辐射源与受体之间,就形成了一个粒子密集的高压管道,在高压的作用下就把两个物体挤开了,这就形成了斥力。

斥力随着距离的拉大逐渐失去作用,引力随着距离的接近逐渐增强作用。因为距离越近,能量场辐射越强,密度越大,压力越高,加速度就是这么来的;距离越远,能量场辐射越弱,密度越小,压力越低,减速度(新词)就是这么来的。

引力与斥力也可以这么理解:当某个物体吞噬了前波辐射,瞬间在局部形成低压或真空,场压就把两个物体挤近了一些,这就形成了引力;当某个物体反射前波辐射,就等于把扩张能量场推回去了,瞬间在局部形成高压,场压就把两个物体推开了一些,这就形成了斥力。这里说的场压,也有可能是环境压、宇宙压等能量场之外的压力。宇宙不是真空,是充满物质和能量的,也是有压力的。

当引力辐射是光子时,前波光子被受体吞噬,后波光子就加速运动;前波光子被受体反射,后波光子就受阻减速。由此可看出,光子的速度是可变的,也就是光速可变。从这个角度分析,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是站不住脚的。

以上原理,适于用天体、磁石和粒子,也就是宏观、中观和微观都适用。当用于解释粒子的引力与斥力时,可以设想每个粒子都是一个辐射源,辐射出某种可测或不可测的粒子。比如光子,也是一个辐射源,向外辐射出某种粒子,尽管人类还不知是什么粒子。就像磁石辐射出的粒子是人类所不知的一样。中微子可能是一个极弱辐射源,也不吞噬地球物质发出的辐射,所以几乎不与地球物质发生相互作用。

由上文分析可知,波长是由两个粒子之间的斥力决定的,或说是由两个粒子之间的辐射决定的。粒子的辐射在空间旅行时是不断衰减的,当光子的能量衰减后,对外辐射就减弱了,光子衰减为紫外粒子,光线转化为紫外线;当光子的能量获得补充后,如经过太阳附近时,光子对外辐射就增强了,光子转化为红外粒子,光线转化为红外线。因此,无线电波长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光线为什么会消失?要么被物体吞噬了,要么转化为紫外线或红外线了。

既然光子的能量是不断衰减的,为什么光子能在太空中飞行很远?一方面,从辐射源的膨胀能量场获得能量补充,即从恒星和星系的膨胀能量场获得能量补充,这个能量场不断推动着光子前进,这样光子的能量衰减很少或几乎不衰减。另一方面,从路过的恒星和星系获得能量补充,由这些能量场接力推动光子前进。

万力公式有什么用?用处可大了,只要想计算两个物体或物质之间的引力或斥力,都可以用这个公式来计算。还可以用这个公式来分析宇宙。比如,黑洞是否存在呢?若按万力公式,有辐射发出才会形成引力,若黑洞没有辐射发出,那就不能形成引力,不过周围恒星发出的辐射可以被黑洞吸收,双方之间可以形成引力。当然,黑洞也有可能发出某种未被人类所知的辐射。有一个问题,假如黑洞没有辐射发出,那么黑洞是怎么抱成一团的呢?总有一种力或辐射吸引着彼此啊。因此,要么就否定黑洞的存在,要么就修改黑洞的概念,比如黑洞也是有某种强烈辐射释放的。

宇宙大爆炸的假说成立么?可以用万力公式来分析。物体爆炸都是斥力表演,斥力越大爆炸威力越大,宇宙有没有一种强烈辐射瞬间把所有物质推开?目前还没有找到,137亿年以前可能有,但还需要找到证据。最大的可能,上一个宇宙最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黑洞和一个巨大的白洞,所谓白洞也就是超级恒星了,两者在强烈辐射的牵引下,以极高的加速度奔向对方,最终相撞,天崩地裂,这就是创造新宇宙的大爆炸了。

这叫宇宙相对论。当今宇宙是一连串宇宙中的一个,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宇宙,就像人一样是一代接一代,一个接一个的。既有前后之分,也有左右之别。一方面,在光子的射程之外,在无线电波的射程之外,在所有辐射的射程之外,对于人类来说就是盲点,在盲点之外是否还存在其他宇宙呢?很有可能。另一方面,前面提到了物质相对论,有某些物质是不与人类所知物质发生相互作用的,那么就有可能存一个或多个世界,与我们同处一片空域,互不知晓,互不干扰。人类有天堂的传说,有地狱的传说,有仙人的传说,有神的传说,有鬼的传说,有佛的传说,说不定就是另一个世界,或说另一个宇宙。

《生命是什么?》研究的力,是牛顿力的继承和发展。牛顿告诉我们力的现象,《生命是什么?》告诉我们力的本质;就像达尔文告诉我们物种进化的现象,《生命是什么?》告诉我们物种进化的本质。《生命是什么?》继承和发展了牛顿和达尔文的学说,批判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三位科学巨匠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生命是什么?》是站在巨人身边与他们对话,共同探讨影响人类和造福人类的重大科学问题,这是《生命是什么?》的价值所在。

《生命是什么?》似乎与爱因斯坦过不去,那也不完全如此,也继承和发扬了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说,并认为光量子说是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重要奉献,这个荣誉非常大了,不要贪图更多了。现在人类对光的看法,基本就是牛顿和爱因斯坦对光的看法,牛顿是开拓者,爱因斯坦是发扬者。光量子说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认为光子击中物体表面的电子后,被电子吸收,电子动能增加,摆脱原子核的束缚,逃逸出金属表面。若用《生命是什么?》的力学理论解释,电子吸收光子,两者形成吸力,即电子对光子有吸力。不过,《生命是什么?》对光电效应进行了另外解释,认为电子反射光子,两者形成斥力,是光子把电子斥离了,逃逸出金属表面。

究竟谁对谁错,那就拿不准了,留给后人检验吧。关键在于,电子是吸收光子还是反射光子。我们看到的所有物体,都是反光的,这表明电子反射光子。电子在原子核外围是以电子云的形式存在的,有足够强的反射能力,尤其外围电子比较多的金属,反射能力就更强,所以看起来就熠熠生辉。不过,光子也不全是被物体反射了,也吸收了一部分,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镜子吸收比较少,黑色物体吸收比较多。这可能与物质外围电子数量、分布情况、运动形式、运动速度有关,也与物质的结构有关。作为原子来说,究竟是怎么吸收光子的呢?应该是光子穿透电子云,到达原子核,被原子核吸收了,这意味着原子核对光子有吸力。

  

           电子云

《生命是什么?》认为,原子核是一边旋转一边释放辐射的,这意味着原子核也有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地心辐射、地球温度都可以为原子核补充能量,有些辐射是可以穿透地球的,或者可以用传递的方式传到每个原子,如热传递等。获得能量多的原子核就活跃一些,获得能量少的原子核就相对沉默,甚至处于冬眠状态,原子核活跃也就是原子活跃。这意味着地下物质与地表物质,地球物质与月球物质,地球物质与火星物质,是有所不同的,若都拿到地球表面,又完全一样了,这里说的是同类物质。当一个原子处于绝对零度时,原子核和原子就处于冬眠状态了,因为原子核没有能量释放了。

因此,物理学家不要花太多时间精力去深钻弦理论、相对论、黑洞论、反粒子、强子对撞等,把脚踏在实地上,按《生命是什么?》指引的方向,多研究身边的这些物理现象。当然,如果瞧不起《生命是什么?》及作者,那就谈不上指引了,只是作者自作多情而已。不过,当你看到某些研究,与传统不一样,与别人不一样,与书本不一样,往往就是一个新学科或新分支的开始。

科学研究是怎么开展的?有一群不甘寂寞的学者,有事没事就看学术期刊,从这篇或那篇文章中受到启发,激发灵感,于是抓住一点深入研究,或抓住漏洞进行反驳,写成论文在期刊上发表,这就是科学研究的常见模式。这种模式能沿着某个学者开辟的方向和领域,长期深入探讨,挖地三尺,掏出宝来,渐行渐远。也有可能被某个学者引入歧途,经多年折腾之后,才发现许多人跟着走进了死胡同。现在有一些物理学家钻到弦理论中不能自拔,自以为将要发现宇宙终极真理。

中国的科学界和教育界认为,要站在科学前沿才能搞科学研究,许多人为了到达科学前沿,去读本科、读硕士、读博士、读博士后, 甚至在国内读还不行,还非得到西方科技发达国家去读,读了几十年书,最后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书了,发现自己不敢走进社会了,发现自己已经老了。

科学无所谓前沿后沿,前方后方,假如你想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就必须看他们的研究,不看学术期刊是不行的。这好比是跟风做生意,你发明了手机,我得看看你的发明,然后我也跟着做,在某些方面做出特色,做得更好。假如你想独树一帜,开荒种地,开拓一片新天地,那就不用管人家研究什么,只要你有大学基础知识,甚至只有中学基础知识,就可以去开荒种地了。这好比是做独门生意,全世界都做手机,我不同你们竞争,我去研究小型无人直升机。

但是,做手机的人看不起做小型无人直升机的人,你摆弄什么小孩玩具啊?我做的才是大生意。殊不知,做手机的百分之八十都亏损累累,做小型无人直升机的则赚得盆满钵满。谁高谁低,不言而喻。尽管如此,做手机的还是认为自己是老大。殊不知,将来很有可能每人拥有一架无人驾驶直升机,站上去或坐上去,按一下键盘,直升机就带你到达想去的地方,汽车再也没人用了,这个市场岂不比手机更大?《生命是什么?》是在开辟新天地,有些所谓的学院派正统学者,往往不屑一顾,他们看到后会认为太另类:“你摆弄什么小孩玩具啊?这不是科学。”

只拥有高中学历,能不能研究科学?当然可以。就像开公司做生意,拥有高中学历行不行?当然也行,李嘉诚初中都没毕业,做生意却很成功。做生意比搞科研难多了,科研是一个人的事业,生意是一个团队的事业。大学的历史大约只有三百年,在出现大学之前,已经有很多伟大的科学家了,他们没有读过大学,甚至没有读过中学和小学,文化知识和科学知识主要是自学得来的。比如,开发出小型多轴多旋翼无人直升机,需要多少航空理论知识呢?需要是航空大学科班出身的么?甚至没读过多少书的农民,都可以在家里制造出能载人飞行的固定翼飞机。因此,搞科学也罢,搞技术也罢,都不需要厚实的基础知识,知识不够可以边干边学,就像当年中国那批二三十岁的小伙子造出两弹一星一样。

中国有很多学历不高的企业家,也有不少学历不高的发明家,唯独没有学历不高的科学家。为什么?一是回报问题。做企业成功了获得的是金钱,搞发明成功了获得的也是金钱。做科学呢?什么也没有。假如推出一篇有价值的论文,政府、基金、企业、科技协会视科学价值奖励1-100万,科研成果和科研人才就会如雨后春笋冒出来。二是承认问题。有了科研成果,无人承认;成为科学家,无人承认。这么一来他就被埋没了,根本不能从土里冒出来。

为什么不承认?一是没功夫理这些事,工作和应酬忙着呢。二是不相信科研成果能从土里冒出来,看都懒得看一眼。三是不想自我否定。科研机构承认了某项民间重大科研成果,不是自己打脸么?教育系统承认了某项不是科班出身的重大科研成果,不是自我否定么?中国不同西方,在西方发达国家,若有一个人才冒出来,早就被名牌大学或大型企业抢走了。在中国若不被体制内承认,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了。

中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专业的永远比业余的强。但科学是不分所谓专业与业余的,专业的往往是打工谋生,被动工作,成果寥寥;业余的往往是出于兴趣,走火入魔,成果累累。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推出重大科研成果时都是“业余科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都受到“专业科学家”的关注和重视。似乎西方无“专业”与“业余”之分。

这说明中国的科研环境出了问题。西方国家比较重视真理,只要发现真理,不管出自哪里,都会立即认领,并给予发现真理的人很高荣誉和较高待遇,这样他的理论就会引起关注和重视,其他学者就会闻风而动,跟随前进,长驱直入,扩大战果,不久就硕果累累了,甚至开创出一门新学科。中国过多关注个人出身,什么单位,什么职务,什么职称,什么学历,什么学位,什么来头,什么背景,这些东西往往是决定性的。学历有那么重要么?一个人自学几十年,思考几十年,研究几十年,难道不比读几年大学“学历”更丰富么?现状就是如此,谁也改变不了。所以,《生命是什么?》在海外受到更多关注、推介和传播,将来也会在海外有更多的开花结果。

前文讨论的很多问题,都是量子力学的问题。《生命是什么?》在量子力学上也有着重要奉献,是量子力学的最新发展,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量子力学让人觉得高精尖,不是凡夫俗子能研究的,尤其没有高精尖设备不能研究。大谬不然。说得直白点,量子力学就是研究微观粒子的科学,不必用量子这个让人似懂非懂的词来吓唬人,这样会吓退许多研究者,建议把量子力学改名为粒子科学,粒子泛指分子及以下层次的物质。研究粒子不就是研究粒子的结构、性质、能量和运动这些内容么?这些就是量子力学的研究范畴。

我觉得,粒子之所以表现出量子特征,因为粒子都是释放能量的,或说都是释放辐射的,有些粒子本身就是辐射,如光子构成了光辐射,辐射不是连续的,而是波动的、间歇的、阵发的,是众多微小粒子接踵前进,这些粒子目前不能被人类分割,这就是所谓的量子。既然如此,就可以取消量子这个概念了,因为所有粒子都有,就没必要发明量子这个词来形容了。引入量子这个概念,反而把客观事物复杂化了,不利于人类认识世界。

本人认为,《生命是什么?》的最主要奉献,一是把生命基本说清楚了,包括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二是把时间、空间、物质和能量基本说清楚了,认为这是构成宇宙的四大要素;三是把力、磁、电、热基本说清楚了,揭示了这些事物的本质,把宇宙的力归结为引力与斥力;四是把微观世界的许多事物基本说清楚了,即用独创的量子理论揭开了微观世界之谜,解释了微观世界的现象,揭示了微观世界的本质。当然,不是全部,也不是一些,而是许多。五是创立了旋涡能量场理论。六是把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统一起来了。一种理论,一个公式,解释整个宇宙。六是发展了运动理论与运动定律,提出了许多新的运动定律,把牛顿的运动学说推向一个新高度。七、提出了速度、运动、能量、物质、时间、空间相对论。八、提出了宇宙相对论。九、推翻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重新把人类带回现实世界。推翻了么?还没有翻,但一定会翻,迟早而已,不是真理站不住的,我不推别人也会推。

从量子力学方面来看,《生命是什么?》研究和解释了分子运动(包括各种状态下的水分子运动,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运动,如燃烧中的分子运动等)、原子运动、原子核运动(包括自旋、能量吸收、能量辐射等)、电子运动(包括在原子中的运动、在导体中的运动和在空间中的运动、能量辐射与能量吸收)、光子运动(包括运动能量、运动速度、运动方式、波粒二象、能量衰减、能量不守衡、光速可变、光速可超、光子在能量场中的运动、电灯发光、光子来源、光子去向)、地球极光、太阳风、中微子运动、引力辐射、粒子自旋、电荷、电性、静电、闪电、导体、半导体、超导体、绝缘体、地磁、磁铁、电磁铁、旋涡能量场(包括原子、地球、木星、土星、太阳、银河系旋涡能量场),等等,实在太多,难以一一。

《生命是什么?》把量子力学从微观扩展到宏观,从无形扩展到有形,从粒子扩展到天体,因为把天体视为粒子的集合体,把微观与宏观统一起来了。用独创的量子理论,解释了天体的自转与公转,包括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太阳的自转与公转,月球的自转与公转,以及所有天体和星系的自转与公转等。

《生命是什么?》还把量子力学用于解释生命现象。提出神经系统实质上是电路系统,是电子(电流)运动的线路,分为上行电流与下行电流。并用电子运动解释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从电的角度把人视为额定电压为36伏的电器。还提出一个假说:有电流从DNA链中流过,由于DNA是梯形长链,可以形成多种线路和电流,从而构成了不同的生命形态,DNA是最基础的生命形态。

也许有人说,这些是你想象出来的,不是实验出来的,不算量子力学。大谬不然,是我观察出来的,分析出来的,研究出来的,也可以说是想出来的,不想怎么能出来呢?这些理论能合理解释各种客观现象,让人茅塞顿开,恍然大悟,确信就是真理。实验是物理研究的一种手段,但不是物理研究的唯一方式。许多物理结论不需要借助实验,因为许多实验上帝已经为我们做了,我们只需要观察,通过观察、分析和研究得出结论。当这些结论符合人类的直觉,或符合人类的经验,或能合理解释客观现象,就可以认定是真理了,至少可以暂时认定是真理。一时不能解释客观现象,不能得到实验证实,与人类直觉不符,与人类经验不符,则可视为假说,假说也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量子力学上的假说,实在太多了,因为微观世界看不见摸不着,需要更多的推测和想象。

英国科学家彼得·希格斯1964年提出希格斯场和预言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也是一种假说。2011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在实验中疑似测到希格斯玻色子,2012年该中心宣布发现的是希格斯玻色子(有点勉强),2013年希格斯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科学就是这么发展的,先有假说,再有验证,七分把握,认定再说。这是科学发展的模式之一。

光是什么?牛顿说光是粒子,是一粒一粒的物质;爱因斯坦说光是能量,是一份一份的能量。实际上他们的看法大同小异,只是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而已,按《生命是什么?》的观点,物质与能量是一回事。牛顿与爱因斯坦对光的看法,不是来自实验,而是来自想象,也就是假说,爱因斯坦拿他的假说解释光电效应,能解释得通(见上文相关内容),符合人类的直觉,于是被物理学界肯定,获得了诺贝尔奖。根本无须实验验证,也不一定能做实验验证,毕竟电子和光子太小,人类观测不到更多细节。诺贝尔奖就这么简单,没有高深到中国人不可企及。如果按这个标准,可以从《生命是什么?》中找出一百个诺贝尔奖。

中国的科学水平已经达到世界科学的前沿,有很多诺贝尔奖水平的研究成果,值得世界科学界的重视和尊重,是可以从中国学点东西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中国向西方学习几百年了,几乎在一切领域都向西方学习,至今仍然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这是中国取得进步的重要原因。既然如此,西方向中国学那么一丁点东西,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也许有人在真理面前视而不见,无动于衷,那么受损失的是他们自己,包括国内和国外。

科学家都有向人类无私奉献真理的境界,真理碰巧闯入我的脑袋,我就有责任和义务应向人类奉献出来,不然寝食难安,死不瞑目,就这么简单,搞研究不是想图什么名利。荣誉对年轻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这意味着可以获得很多实际利益。到了这个年龄,荣誉对我已经不重要,金钱自己也有能力到市场去挣,没有什么好图的了。因而,说话不受约束,口无遮拦,不计得失。有话说话,不作无病呻吟;想说就说,不作左顾右盼。这是一种自由,也是一种境界。有时批起人来是毫不客气、不留情面、挖苦讽刺的,不像其他学者那样温文尔雅,转弯抹角,欲言又止。

最后想谈一下科学道德问题。一个学者获得荣誉,要与自己的奉献相吻合,头没有那么大,就不要戴那么大的帽,否则影响人类对真理的认知,有损于人类的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对全球学者也不公平。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有几百个之多,为什么唯独爱因斯坦获得了最多荣誉,直到今天依然有人在力捧他?没人想过这个问题。

爱因斯坦没有一本科学专著,只是发表过一些论文,数量不是很多,分量也不是很重,一直没有受到科学界的推崇。从百度百科的生平介绍来看,爱因斯坦只发表过十几篇论文,其中还包括一些演讲,不完全是科学论文,有人生、教育和宗教等方面的论述。相对论是两三篇论文,加起来只有几万字,发表后就被科学界唾弃和批驳。他的光量子说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是他对科学的奉献,这是不可否认的。但他的光芒四射,足以让其他学者黯然失色。

搞科研不能从书本到书本,要来源于实际,运用到实际,牛顿闲坐在苹果树下,才能发现万有引力;达尔文环球考察,才能发现物种进化;爱因斯坦从书堆中推导出相对论,自然漏洞百出,不是真理。这个时代是信息爆炸时代,我们获得的知识量远远超过前人,我们的研究手段和写作手段也远远超过前人,继承前人、批判前人和超越前人是我们的天职。

如果把爱因斯坦捧上了天,那么对全球学者都是不公平的,对其他几百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学者也是不公平的。我坚持反对相对论,有学者觉得我这样那样,甚至认为我是想借题炒作,实际上是维护所有学者的利益,要不心态就不会平衡,就会觉得若有所失。

我读初中就开始看科学著作了,二十一岁就开始搞科研写论文了,可以说是一辈子与科学打交道,只是在不同时期研究不同领域。在八十年代以前,我只知道有牛顿和达尔文,不知道有爱因斯坦。牛顿和达尔文不是人造英雄,是人们接触到他们的理论时,很自然就对他们肃然起敬,发出内心,出于自然,所有领域的英雄都应如此。靠吹捧和宣传出来的英雄,不是真正的英雄,也是迟早要倒的。

爱因斯坦是八十年代突然冒出来的,天上掉下了一个大科学家,让我感到很惊讶。他的崛起,与六七十年代的几场中东战争有关,中东战争使犹太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犹太民族很强大,很弱小,很脆弱,全球只有1600多万人,曾经是希特勒种族灭绝的对象,不过犹太人很会做生意,尤其移民美国的犹太人在生意上取得了成功,富得流油。在上世纪的几次民族危机中,让他们意识到需要有一个民族英雄,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让其他民族珍惜他们的存在,不要再把他们赶尽杀绝,于是这个民族就把爱因斯坦托举起来了,他被描述成一个非常可爱,智慧超群,成果累累的科家大师,几乎就是完人,成为了犹太人的化身。为什么要托举科学家?唯有科学家才被人类普遍接受,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艺术家都不行。

他们的目的达到了,全世界都认为犹太民族是人类的精英,无论在科技上、教育上、经济上、军事上都是如此,因而对他们倍加重视和珍惜,很愿意跟他们来往、合作和做生意。对于美国来说,也愿意乐见其成,因为爱因斯坦已经成为美国人,这更让人觉得美国在科技上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从而获得政治、外交、科技、经济、军事和吸引国际人才等多方面的好处。

犹太民族是值得同情和尊敬的,这个民族真的很了不起。我在军队服役多年,对以色列军队在中东战争中的表现,发自内心深处敬佩,认为他们是全球军人的学习榜样。但不能因为爱因斯坦是犹太人,在科学上有错误就可以不批驳了,批判是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灵魂,科学的原则,科学的生命,因为科学只崇拜真理。相对论把人类的思想搞乱了,也从精神上折磨了我几十年。

虽然我批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我也很喜欢这个人,可能是长期受正面宣传的影响。与死人搞学术争论不太好,是对前人的不敬,但人类更需要有真理,我们批的不是他这个人,而是他的理论,因为他的理论依然还活着,错误的东西就应批驳,不然地心说就不可能被推翻。不过,这个事情有点大,因为相对论与量子力学被视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相对论垮了现代物理学就失去半边天了。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几乎是同时代出现的,大约有一百年历史了,至今量子力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理论到应用都硕果累累;相对论依然故我,独立寒秋,自弹自唱,曲高和寡,乏人问津。这说明什么问题?根本问题就是错了嘛,既然不是真理,能发展得起来么?

如果错了,推倒重来也没关系啊,人类需要保留的只是真理,相对论也没有支起半边天。《生命是什么?》认为:在人类所发现的真理中,有一半是真理就不错了。物理学也不例外,当然,《生命是什么?》发现的真理也不例外。知识之所以会过时,就是那些曾被认为是真理的东西被抛弃。若有不信,翻出一本五十年或一百年前出版的教材或著作,就会发现许多东西幼稚可笑。二三十年以前,基本粒子是一个风靡全球的物理术语,现在没有什么人提了,那是因为发现基本粒子不基本,也有着复杂结构,甚至包含有更小层次的粒子(至少《生命是什么?》是这么认为的)。

物理学是研究时间、空间、物质和能量的科学,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但究竟什么是时间、空间、物质和能量,都没有完全搞清楚。量子力学中的量子究竟是什么?也没能解释得很清楚,总是让人感到朦胧,不是物理学家文字水平不够,而是他们自己也不是很清楚。诺贝尔奖物理学家费曼说:“我认为我可以肯定地说,现在没有人理解量子力学。”诺贝尔奖物理学家玻尔说:“谁说自己懂了量子论,他其实没有懂。”可见,物理学还是很幼稚的,很低级的,很无知的,很多错误的,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后回头看,就会发现这个时代的人很愚昧无知。当然,《生命是什么?》算是把时间、空间、物质和能量基本说清楚了,这是对物理科学和人类的贡献。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搞强子对撞,创造出比太阳中心还高十万倍的温度,这无异于玩火,引爆地球也有可能,也许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但这是人类无法承受的后果。有学者研究后拍胸部说:不会引爆地球,不会引起地球毁灭。那只是你的研究,你的看法,客观世界不一定按照你的思路运行,还有太多东西是人类所不知的,不要把无知当有趣。

中微子超光速实验,反复无常,有点蹊跷。2011年9月22日英国《每日电讯报》刊登了《科学家“打破光速”》的报道,世界最大的物理实验室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与意大利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配合做了中微子测速实验,郑重宣布光速被中微子打破。随后全球各大媒体都以显著的篇幅进行了报道,这一科学新发现推翻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引起全球轰动。但随后他们又自我否定,说实验设备线缆接口出现问题导致了误差,实验结果无效。

 随后英国《独立报》于2011年11年19日报道,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针对世界一些学者提出的质疑,重新设计实验方法,以避免可能发生的系统性错误,结果显示从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地下实验室向大约750公里之外的意大利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地下粒子探测器发射中微子脉冲,两地之间是坚硬的岩石,实验结果重现了中微子超光速的现象,中微子比光子快了约600亿分之一秒。英国萨里大学的吉姆 · 哈利教授发誓,如果这项实验被验证是错误的,他就吃掉自己的平角短裤。但这次不能引起注意和重视了,好像又听到了“狼来了”的呼声。早在2007年,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也取得类似实验结果,只是对实验的精确性存疑,才没有宣布中微子打破光速。

2012年6月8日,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国际中微子物理和天体物理学国际会议上,否定了中微子超光速的实验。主要理由,有“多个独立实验小组”说,他们做过了同样实验,中微子没有超光速。况且,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与意大利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此前已经宣布实验有漏洞。究竟是什么人组织和参加这个会议,不是很清楚。

有个问题,来自全球11个国家160位科学家,历时三年发射了1.6万次中微子,都测到了超光速现象。这样的实验,能用线头松动来自我否定吗?若真是线头松动,要么就不输出信号,要么就输出信号,要么就断断续续输出信号,这与中微子运动速度有什么关系呢?全球能做中微子测速实验的国家不多,既要能制造出中微子,也要能在比较远之外接收到中微子,需要两个很有实力的实验室,而中微子的捕获从来就是世界难题。像中国这么有实力的国家,相信也没有能力进行中微子测速。何来“多个独立实验小组”?

按《生命是什么?》理论,粒子质量越小,速度越快。因而中微子是有可能超光速的,因为中微子的质量可能比光子还小,虽然质量大小也只是推测(注:《生命是什么?》认为,任何粒子都是有质量的)。若按运动相对性原理,打破光速就是简单的事了。拿两支手电筒对射,两束光的相对速度是两倍光速,还用得着做中微子测速实验么?在中微子测速反复无常的背后,是否有某种神秘力量在起作用呢?比如,有财团用重金摆平了这件事。因为一旦光速被打破,相对论就会被推翻,爱因斯坦也会被推翻,这样犹太民族就失去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了。

中国为什么没有自己的科学英雄呢?中国人基本都是相互拆台的,包括我也经常拆别人的台,学术上容不得谬论,发现好的赞美不多,发现坏的鞭挞有余。另外,中国人更愿意把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企业家和影视明星视为英雄,科学家实在算不了什么。体制内的科学家还有点地位,体制外的科学家什么都不是了。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样的环境是很难发展科学的。幸亏我只是出于兴趣,业余时间玩一下科学,若是全身心投入,这样的论文应该每月出几篇。

现在的诺贝尔科学奖和经济奖,都过多关注枝枝叶叶、鸡毛蒜皮,战术研究当然也很重要,不是说马尾巴的功能就不要研究了,但那些涉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根本看法,涉及经济领域的宏图大略,则是更为重要的战略性研究,更应获得诺贝尔奖。具有战略眼光、开阔视野、全面知识、创新意识和深邃思想的人,才能完成战略性研究。

诺贝尔科学奖是全球最有分量的科学大奖,但正在不断缩水、贬值和没落,科学家获奖没那么激动了,观众也不怎么羡慕他们了。一是受通货膨胀和多人并列的影响,奖金越来越低,每人拿几十万美金没意思;二是往往没能奖给最有分量的科研成果,这是科研成果搜集和认定的问题,真正懂科学才能知道科学的价值,网上也有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三是没能及时颁奖。把一项大奖授予四五十年前的研究,获奖者已经老态龙钟了,要不要都无所谓了,若是四五十年前获奖,他们会高兴得跳起来的,也能解决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后顾之忧,带来更多的科研成果。

主要是颁奖过于慎重,力求万无一失,这是做不到的。只要感觉是对的,能合理解释客观世界,就可以及时颁奖,即使将来证明是错的,也没关系啊,奖励的是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到真理或没找到真理,对科学都是有价值的。就像一千个人上山找金矿,某一个人找到金矿了,不能说那九百九十九个人白跑了,没有他们的白跑就不会有某个人的成功。就是要撒出一张大网,某个网眼才能网住鱼。希望他们能改革,将来做得更好,把高额奖金奖给最新、最重的科研成果。

生命是什么?》第二十七章《生命的基础(二)》,谈的是物理和天文,约十五万字,篇幅很长,相当于一本书了,我自己也发现了一些漏洞,没有时间修正、增补和重写,曾想改写成一本书,只是没有时间精力做这事。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欢迎大家推敲、质疑和批驳,无论我是否活在这个世界上,都一如既往表示欢迎。

 

                                                                       2016年2月23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打赏《生命是什么》的作者
关注作者的微博

版权所有——吴志    http://www.wu-zhi.com 手机网址:m.wu-zhi.com

购买热线: 020-85676671    13682279901
粤ICP备06116731号

网站统计

手机网址:
m.wu-zhi.com

mobile 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