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  Position:Front Cover  》Table of Contents  》序

 

 

    对人类而言,最感兴趣、最为神奇的事物莫过于生命了。生命与人类近在咫尺,溶为一体,而人类却又不知生命是什么。
    
    人类对生命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对生命的认识却是零零星星、支离破碎、一知半解、似是而非的。应了一句名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近些年,兴起了一门研究生命的科学,谓之生命科学。实际上是医学、农学和生物学三个学科的总和,这些学科虽与生命科学有关联,但这种关联只是沾边、渗透与交汇。虽然有些学科的触角已经深入到生命科学的领域,并取得了重要成就,但这些成就首先是医学、农学或生物学的成就。如果把医学、农学和生物学的内容剥离之后,生命科学就只剩下一个空壳了。因此,生命科学还是应该有自己独有的、具体的研究对象。若把生命科学看作是几门科学的总和,生命科学就被架空了,使其因为虚化而失去意义;若把生命科学看作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则生命科学还未成体系,还谈不上是从正面上单刀直入研究生命的科学。尽管人类可以把对人体、细胞和基因的研究称作生命科学,但这些东西只是与生命有关的事物,而不是生命的本身。在没有搞清什么是生命之前,生命科学都是浪得虚名的。造成这种窘境,是因为生命看不见摸不着,研究人员无从下手。

      本书试图从正面切入,对生命的本身和各个组成部分进行论述,赋予生命科学更多一些内容,以便让别人和后人加以发展和完善,让生命科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具体的科学。若真能从正面打开一个突破口,让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跟进,发展进攻,扩大战果,就达到本书的写作目的了。

      这么一说,话就说大了,权当一个奋斗目标吧。让生命科学既有名,又有实,这对人类是有益的。否则,只是多了一个名词,并没多一门科学,人类何必自己骗自己呢?

      本书的视角、思路和观点都是全新的。在众多的新观点中,有一部分已有足够的论据支持,有一部分论据还不够充分,还有一部分几乎就没有论据。不是不想搜集,而是人类在这方面的探索还不多,没有留下足够的数据。因此,不能保证每一个观点都是正确的。相信有一部分属于真理,有一部分属于谬论。至于哪些部分是真理,哪些部分是谬论,这就不是我所能判断出来的了,这需要他人和后人加以求证和推翻。如果在这些新观点中有50%属于真理,我就知足了。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本书最重要的观点属于真理,《人的本质》与《生命的本质》中的主要观点,都有较充分的论据支持,这些论据不仅罗列在相应的章节中,而且贯穿于全书中,对这些大胆的观点我深信不疑,因为只有这些观点才能解释得通人是什么和生命是什么,在没有看到有力的、足够的相反证据之前,我是不打算收回“成见”的。《生命的起源》中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观点,完全建立在人类的知识基础之上,每上溯一步,都有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科研成果的支持,相信不会有大的出入,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人类的进化》、《性的本质》、《环境与生命的关系》、《聪明与愚蠢的本质》中的主要观点,均有较多的论据与事实支持,对此我也深信不疑。《思维的本质、方法、培养和开发》,主要价值在于方法、培养和开发上,这些由亲身经历和多年观察得来的观点,应该是对的比错的多,说对了的值得借鉴和反思。《生命的基础(二)》中有许多新观点,而且相当部分是推翻现行、推翻书本、推翻权威的新观点,言多必有失,胆大必妄为,若其中有30%不幸言中,那就是暴利了。

      至于说错的部分,我也输得起,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失去的,顾忌不多,可以随心所欲,畅所欲言。科学观点,一家之言,不是法律,不是政策,不是规定,不是教材,不是科普,也不是教唆,说错了不会给别人带来什么实际损失。如果有人要以身相许,照本出招,则要三思而行了,因为由此带来的一切,都要由自己承接。纸上谈兵,说说而已,不可当真。

      书中所研究的课题,有一部分无人涉足,有一部分尚无定论,有一部分已有定论。人类倾向于把定论视为真理,本书提出不同看法,也许捍卫真理的人会群起而攻之。欢迎批判,欢迎鞭挞,欢迎围攻,只有这样才能筛选出真理。驳得倒的,一定是谬论;驳不倒的,一定是真理。

      希望对此书批判不要以“书中云”和“名人云”开头,因为此书就是想推翻一些书本和名人的东西。况且,观点是不能验证观点的,只有论据才能验证观点。因此,希望多摆事实,多列证据,多讲道理,这样才能心服口服,虚心接受。只要是对的,再版时一定采纳和修正,并注明出处。本书的任何一个观点,都是可以修改的,也是可以收回的,只要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必须修改,必须收回,我就认认真真修改,大大方方收回。

      本书的写作初衷,是想把自己对生命的看法和盘端出来,供世人参考,有用的不妨拿去,无用的随便抛弃。如果对本书的所有观点都不能接受,可以认为我是胡思乱想、胡编乱造、胡说八道。对我个人来说,我的思考和写作,从头到尾都是严肃认真的,可谓呕心沥血、精雕细琢。有些章节是一改再改,有些章节是推翻重来。甚至,本书是写了几万字之后,整个推翻重来的。这本书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撰写每个章节时都进行了反复修改,完稿后对全书的修改花了两年零两个月时间,其中长达十四万字的《生命的基础(二)》,在全书完稿后还反复进行多次修改,共修改了十九稿,由于是在电脑上直接修改,改得面目全非才易稿,实际上改动了不知多少次。长达十三万字的《思维的本质、方法、培养和开发》,也修改了十几稿。希冀能更接近真理一些。引用的科技资料,力求最前沿、最新版、最权威,甚至来自《辞海》的资料,也再三核对,过时的、有异议的尽量不用。尽管如此,有些不同出处的资料,还是有所不同,甚至相互矛盾,我只能根据自己的判断取舍了。书中的每一句话,都力求做到想清楚再说,虽不是无懈可击,但也是深思熟虑。如果这样还不尽人意,只能说明我的知识和能力不够了。

      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做事追求完美,可是任何事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像这种事关重大的科学著作,是应该用十年时间或一生时间来写作的,在三年的时间完成,还是有粗制滥造之嫌,尽管其中一些问题已经思考了很多年。在改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可以无限地改下去,直到永远,这说明书中有许多缺点错误,但若这样改下去,就永远无法与世人见面了。因此,只好留些遗憾在书中,供别人和后人挑剔和批判,这样做反而更有利于科学事业的发展。

      本书的所有言论,都属人类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差错,都属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求全责备。毕竟我是人,还未进化成神。希望对本书进行学术性批判,不希望抓住书中的片言只语,乱打棍子,乱扣帽子。对一些社会现象发表不同看法,纯粹是为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百姓利益和党的利益。一个思想者最大的愿望就是表达思想,思想不能自由表达,活着也没什么意义。

      本书在论述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障碍,只好逢山过山,逢水过水了,由于涉及的学科比较多,其中多数学科都不是我的专业或专长,在借用这些专业知识时,由于吃得不透,肯定有出轨离谱之处,望读者鉴谅,并不吝赐教。其中,也有一些是对教科书的解释不满意,或为了本书论述的需要,而根据自己的认识作了另类解释,包括一些约定俗成的概念。

      这么做也许会有人认为捞过界,不应进入别人的研究领域。不过,任何一个研究领域都是无限的,谁的研究范围都不可能涵盖全部,一个人只能研究其中一个点或几个点,而且每个人的视角和思路又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有“外人”介入不是坏事,即使是“外行”介入也是好事。既然有“旁观者清”的说法,让局外人说三道四,指指点点,也许会获得一个全新的视野。我的信条是:只要有过思考,就有理由表达,陈述思想不妨畅所欲言。

      任何一门科学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科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的。若把自己局限于某一学科之中,无异于画地为牢,束缚的只能是自己,反而不利于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我的论题及观点,都有学习经历、生活阅历或工作经验为背景,而且是研究多时,反复思考,深思熟虑,绝对不是凭空放炮。许多问题可以说是思考了一辈子,借这个唯一机会向世人表述,也许不算太过分。书中可能有一百多个新观点,平均六千个字论证一个新观点,够充分的了。每个读者的知识、经验、思想、立场和视角是不同的,因而不可能完全赞同我的观点,只要能从其中一个、几个或多个观点中,获得启迪,引起共鸣,就达到本书的目的了。如果有人认为此书一无是处,那就不是我的问题了,古人“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无论是什么人,若对某个科学问题潜心研究多时,一旦把研究成果公布出来,都是应该引起重视的,不然人类就很容易与真理擦肩而过。

      知识是平铺的。书与书之间是平铺的,章与章之间是平铺的,节与节之间也是平铺的,因而知识没有深度,只有广度,宽广到一定程度就是其他学科了。因此,搞发明创造不需要厚实的基础知识,略知一二,稍有常识,就可以了。有空白就填补,有错误就修正,这就是发明创造。一篇优美的文章,总有美中不足,或改一句话,或添一句话,就能使文章更加优美,改话是批判,添话是主张,这也是发明创造,发明创造就这么简单。正因为如此,只读了三个月小学的爱迪生,就能够搞出两千多项发明;只读过两千多字《孙子兵法》的毛泽东,就能够指挥千军万马打天下。而许多读了二十年书的博士、博士后,却搞不出发明创造,就是因为他们用半生时间来打“知识基础”,打完了基础就没有时间精力去盖房子了。脚下虽有一座书山,就是没有一本是自己的,读二十年书也白读了,不如花十几年时间去搞点发明创造。读书越多发明创造越少,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人类的悲哀。

      不要迷信知识,不要迷信书本。书中有错误,书中有水分,剔除错误,挤掉水分,干货不多。学富五车不如灵感闪现,读书万卷不如眼光独到。学有所成,只是成为有用之材,不是成功,也不是成果,更不是成就。只有知识,没有思想,没有实干,就不会有成就,成就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学出来的。

      本书对一些学科、一些行业、一些理论、一些名人踢了一脚,所踢之处,都是看不顺眼的瑕疵。当然,在瑕疵背后,更多的是正面的、积极的、有用的东西,不是视而不见,而是装在心理,不提而已。这样做,不是哗众取宠,而是确有必要。总的感觉,国人对科学、对书本、对权威、对名人太过崇拜,以致于束缚了自己的思想和手脚,制约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把科学技术捧得太高,黎民百姓就不敢接近了,更不敢搞创造发明了。本来,科学技术就在每个人的身边,人人都可信手拾来,有所作为,但现在只有极少数不知天高地厚的人才敢触摸,这是一种人造的藩篱。鉴于此,不妨把这些东西请下神坛,让人们用平视和俯视的目光加以审视。对于号称是真理的东西,不妨先打翻在地,再踏上一脚,然后翻过来瞧瞧。若是真理,它会自己站起来。

      从宏观上看,人类社会还处于一个愚昧、野蛮、落后的洪荒时代,五千年文明史太短暂,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只不过是向着文明的方向跨出了一小步,刚刚从动物世界中走了出来。在人类的所有科学技术成果中,并没有太多东西值得炫耀。人类往往把火箭、飞船当作科学技术的最高成就,当你亲眼目睹、亲手触摸火箭、飞船时,就会在心中发出感慨: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过如此。一千年、一万年之后回头再看,这些东西无异于泥罐陶盆。因此,人类没必要对自己的科技成果沾沾自喜、忘乎所以。

      客观事物是简单的,之所以变得复杂,是由于人类看不到、看不透,因而就胡思乱想,一万个人有一万种思想,事物就被想复杂了。太阳是什么?人类有过许多遐想。月亮是什么?人类也有过许多遐想。其实不是很简单么?不过,遐想从来都是科学技术的先锋,在一万种遐想之中,有一种是正确的,真理就被发现了。赫赫有名的相对论,也是一种遐想,一种假说,只是至今仍不能说已被证实是真理。科学的发展,离不开遐想,每一门科学都需要遐想,即使是滴水不漏的数学,也需要遐想。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一个看似真理,又未能被证实是真理的遐想。

      总体上,科学尚处于猜想、启蒙阶段,人类对真理的认识,十分肤浅,再过一两千年,许多伟大科学家创立的伟大理论,将被推翻,他们不再伟大,唯一不朽的只是他们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既是真理不断累积的过程,也是谬论不断抛弃的过程。这个过程发展越快,知识过时越快。知识之所以会过时,就是科学被推翻,技术被抛弃。在人类认为的真理之中,有50%是真理就不错了。

      每一个人接受一种理论时,都应经过大脑的过滤,确认属于真理,方可接纳,不要人云亦云,被人牵着鼻子走。不然,当人人都稀里糊涂误认是真理时,就没人再思考了,就会铸成永远的错。

      达尔文是对我影响最大的科学家,他的进化论贴近实际,简明易懂,许多人从进化论这三个字中就明白了他所揭示的真理。少年时代,当我还没有看过《物种起源》的时候,书中的观点就已渗透到我的骨髓中,表明了进化论具有强大的穿透力。本书的观点与进化论基本没有什么冲突,反而是进化论的补充和拓展,在论述的过程中也大量使用了进化的概念。

      牛顿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对科学的贡献是巨大的,在数学、力学和光学上都有贡献。当然,他的最大贡献在于力学,牛顿力学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不过牛顿力学还是一门不够完善的科学,还需要后人修正、补充、完善,在这方面人类做得远远不够。本书在论及与生命有关的能量时,有意放纵思想自由飞翔,跑题谈了一下力,对牛顿力学作了一些修补,仅供世人参考,不敢肯定是否正确。

      爱因斯坦也是我所敬仰的科学家,虽然我还不能说服自己接受他的相对论,并在书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思想碰撞丝毫不影响我对他的敬重,并为对他的理论提出质疑而深感歉疚。为了追求真理,在感情与真理之间,我不能不选择真理。相信会得到他的谅解。一个科学家无论享有多么崇高的威望,每一个普通人都有权利对他的理论提出质疑,甚至提出不同的看法,这是真理检验的必须程序。本书提得最多的科学家是爱因斯坦,并把他和牛顿、达尔文尊称为战略科学家,可见我也是很敬重他的。我对他的人品、性格、作风乃至外表,都是十分喜爱的。爱因斯坦揭示了光的本质是光子流,本书也在多处引用了这一科研成果,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他的敬重。

      爱因斯坦对空间和时间的描述,几乎把所有的人都搞糊涂了,于是人们把他视为神,供奉起来。这是不可思议的,既不符合科学精神,也不符合他的个性。他从来都是只追求真理,不追求虚荣的,晚年还拒绝出任以色列总统。不管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否正确,他都是一百年来对人类影响最大的科学家。

      一篇科学论文、一部科学著作的价值,不在于作者的名声,也不在于文字的多少,而在于真理的含量。真理的含量要靠别人和后人检验,有些理论一百年也未必能检验出是否属于真理。别人和后人能找到大量旁证的,可以认为是真理。找不到足够旁证的,若能让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也可以暂时认为是真理。因为人类经几十亿年进化而来的感觉,对真理有着较强的辨识能力。

      每一个人都喜爱自己的孩子,我也不例外。我觉得这本书沉甸甸的,因为我确信书中承载着真理,把真理带给人类是我的梦想,能否梦想成真还需要人类点头认可。即使此书一无是处、没有真理,能对许多事物提出一种全新的看法,对人类也是有益的,起码可以启迪思维,抛砖引玉。无论如何,这是我对人类所能作的最大奉献了。能为人类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这是让我感到慰藉的。来到人间走一趟,还算没有白来。可以说,人生几十年的一切经历与努力,都是为本书的写作做准备。似乎冥冥之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推着我往前走,在各种正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勾画出了我的生命轨迹,使我有幸来到一个自由天地,拥有较多的自由空间和自由时间,得以完成某种属于自己的历史史命。

      本书的一些文字,也许有人认为有迷信色彩。需要申明的是,本人最不信鬼神,要是信鬼神,也就写不出这本书了。只是由于鬼神的传说得以流传几千年,觉得奇怪,也许包含了一些合理的东西,因而没有一概否定,反而试图从科学的角度加以解释。但我对自己的解释也不满意,觉得有点牵强附会。

      在行文过程中,一改科学著作一本正经、木讷古板的面孔,使用了一些幽默语言,主要是为了让读者轻松愉快一些,不要太累,如此而已。这也算是一种尝试,绝不意味着我是玩世不恭。

      在行文过程中,有些地方出现了前后矛盾,主要原因是本书在不断创新。前面的提法是人类目前公认的正确提法,我沿用这种提法进行陈述,无碍大局,随着文章的深入,涉及这一问题,我推翻了旧提法,采用了新提法,并阐明了道理,于是造成了前后矛盾,这是新旧之间的矛盾,十分正常。简单说,与论题无关的事物,我都使用了人类的观点;与论题有关的事物,我都使用自己的观点。即专题讨论的才代表我对这一事物的看法,我也只对自己的观点负责。其中的是非曲直,读者可以自行判断。对于一些已成定论又论据不足的事物,我更愿意用自己的思维重新解释,使其更合乎情理,但有时也难免论据不足,是非难以确定。

      在行文过程中,有些章节是信笔神游,游到哪算哪,没有框框,没有顾忌,这是向儿童学作文,童言无忌,随意挥洒,流露真情,放飞思想。其中一些内容偏离主题,主要原因是束缚不住思想,写成之后又觉得有价值,也就舍不得删除了。这些多余的话并不多余,也许对社会和人类有些参考价值,对读者而言也可作为一种调节,增加一些情趣,因而也就不拘泥于“紧扣主题”的师训了。人微言轻,作为升斗小民,能说话的机会不多,有机会不妨多说几句。当然,这么做会冲淡主题,使本书成为一盘大杂烩。可以认为这是一个缺点,也可以认为这是一个特色。

      水无常形,文无定式。儿童作文和科学著作都可以随意挥洒,儿童可以在挥洒中激发思想,科学可以在旁骛中发现真理,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是在不经意中获得的,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

      《生命的基础(二)》这一章,有点喧宾夺主、偏离主题,本来计划专门写一本书,考虑到写作、出版、发行太花时间精力,而且阻力多多,困难重重,花费也大,懒得再吃一次苦了,也想留点钱吃饭救命,也就浓缩成为本书的一章。这一章谈论的是物理和天文,对时间、空间、物质、能量等宇宙中最基本的物理要素进行了论述,当然也包括了力,如果其中一小部分说对了,全书的精华反而就在这一章。把我能拿得出来的水果都装在一个盘子里献给人类,谁爱吃什么就吃什么吧。通过此书的写作、出版、发行,我才体会到为什么我国的科学事业步履维艰,推出一部科学著作,完全是花钱买苦吃。甚至一个书号,也成了横在面前的一座山。换句话说,笔耕不能糊口,牛耕才有饭吃。

      本书的起名,是让我头痛的,从学术的角度叫《生命论》比较贴切,从市场的角度叫《生命是什么?》比较生动,由于无法在两者之中择优录取,只好鱼与熊掌兼而取之了。于是有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封面,正好暗示了本书从头到尾都与众不同的特点,在本书的文字中,读者不会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有话说话,不作无病呻吟;想说就说,不作左顾右盼。这些算是本书的一个特色吧。

      在本书的论述过程中,引用了一些社会的、身边的人和事作为论据,其中也包括了本人的事和家人的事,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谈生命总不能空口说白话,总得要有证据,而最丰富、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就在自己的身上和自己的身边,总是自己所历所见所闻的人和事,若都排除在外,就没有证据可陈了。凡涉及自己的事,算是为了追求真理所作的牺牲;凡涉及别人的事,均是对事不对人,完全没有恶意,如果有人觉得冒犯,恳请原谅,深表歉意,并希望能为生命科学的研究作点牺牲。毕竟,这是事关全人类的崇高事业。尤其是历史名人和当代名人,他们是新闻人物,他们经历的事大家都知道,最有说服力,最容易引起共鸣,引为证据,加以点评,是名人所应直面的责任和义务。

      本书面向的读者是高中学历以上的人,其中在校大学生是重要读者群,书中把一些人生阅历和经验教训奉献出来,包括学习上、工作上和生活上的事例,把不该讲的私事讲了出来,主要是希望向青年学生提供一些参考,让他们在漫长人生道路中少走弯路,少遇坎坷,使人生更加美好一些。若能起到这个作用,也增添了本书的价值。

      本书带有批判性,投向地球,也许会激起巨浪,冲击一些前人留下的观念、教条和知识,只要是真理,就不要害怕再经受一次考验。我也不相信本书具有无坚不摧的能量,只有腐朽的东西才会被摧毁。如果遇到了真理,碰得头破血流的还是作者本人。一言不慎,就会遗臭万年,并被人类的口水淹没。为了追求真理,愿意接受洗礼,乐见地覆天倾。劫波度尽,喧嚣远去,一切又会归于平静,只有真理永存。

      由于本书对已被人类视为真理的一些科学定论进行了批判,要推翻的东西不少,要树立的东西也不少,不可能字字珠玑、句句真理,其中的缺点、错误和谬论相信也会不少,很有必要敞开大门接受社会各界的批判,若发现有重大失误,将会尽快在二版修正。如有可能,永不停顿地修正错误、补入缺漏、提炼精华,使之成为一本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科学著作。

      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得到了多位前辈和上级的提携。他们是:江锦辉、段振邦、邹多年、蘖兆棠、王木怀、李德平、卢国明、慕丕显、石木松、梁继华。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对我的人生有过决定性的影响。对此,我一直是充满感恩之情的,并为难以报答而深感不安。涌泉之恩,滴水相报,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并致崇高的敬意。

      在为人处世上,他们是我的人生之师,如果说我的人生对社会多少有点价值,那么也是他们栽培的结果,没有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也就不会有我的今天。但愿此书的出版,能让他们感到欣慰,并希望九泉之下的梁继华先生和蘖兆棠先生,能笑纳我迟来的谢意与敬意。

      在我写书过程中,身患晚期癌症的妻子殷苏红,承受了病痛的折磨和手术、化疗的摧残,支撑着虚弱的身体,像平常一样承担了全部家务劳动,买菜、做饭、洗衣、拖地、缝补一件不少,并对我的生活给予了周到细微的关心,使我能全部身心投入到写作之中。面对厄运,她坦然自若,心态平和,视死如归,依然像往常那样热爱生活、追求美丽。她还张罗为我找人打印书稿,大大减轻了我的负担,甚至协助我完成了部分书稿的校对工作,还配合我进行了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她是用生命谱写生命之歌,这种无畏精神感动和激励着我,也深深感动她的亲人、朋友和同事,借此机会表示谢意与敬意。

      我妻子所在银行的领导和全体同事,对我妻子的关心、支持和资助,让我感到十分温暖,大大缓解了我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使我能静下心来完成本书绝大部分文字的写作,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谢意与敬意。特别是与我妻子素不相识的行长王雄,情同姐妹的同事朱秀英、黄飞燕、王敬华,他们的关心远远超出了我和妻子的想象之外。三任直接领导米世杰、李忠义和孔令松,也给予了周到细致的关心和资助。还有主动来家中和医院看望的五十多位同事,人人都带来了沉甸甸的慰问红包。支行全体经警,南国花园分理处全体同事,他们自发组织捐款,那份真情,让人感动。所有这些,使我们深切地感到人间确有真情在。

                                                                         

                                                           作  者

                                                  2004419日于广州

 

Previous       Menu      Next
 
Copyright Statement |  About This Book  |   Post a Comment  |   Author Analects  |   On Sale  |   Contact Sales
 

WebCopyright ©by wuzhi     http://www.wu-zhi.com

Hot Line: 020-85676671    13682279901
Yue ICP Bei No.06116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