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之路人为障碍多

吴  志


  科学是技术的先锋,是技术的基础,没有科学,技术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科学就没有技术。没有科学创新就没有技术创新,没有技术创新就没有产品创新,这样你就只能跟在别人后面抄袭,永远落后别人几十年。新技术、新产品之所以出在美国,是因为美国是科学的摇篮。科学对民族、对国家、对人类的重要性,怎么形容都不过分。
 
  我国经济已是世界前几位,我国科学则远远落在后面,至今无人获得诺贝尔奖,这种状况是值得思考的。科学研究需要智慧、时间、精力、资料、资金和设备,这些东西我国都不缺,至少是名列前矛,但科研成果不够多,不够大,至少能被世界认可的科研成果不多不大。

  究其原因,是科学研究太难了,不是科学本身难,而是科研道路上人为障碍太多,要越过这一道道难关不容易,好比跑马拉松,本来就是路途艰难,可是路上还有高墙、深沟、火堆、水塘,要跑到终点就不容易了,更多的人看到这条崎岖、漫长的路就不敢跑了。

  科学研究的最终表现形式是科学著作和学术论文,科学的落后也就是科学著作和学术论文数量不多,质量不高,我国有价值的科学著作和学术论文都不多,与人口不成比例,与科研人员不成比例。质量是建立在数量的基础上的,有足够多的数量才能产生拔尖的质量。

  出版了著作,发表了论文,对于科研人员而言,是完成了科研工作;对于这项科研工作而言,还没有完成,还有推介、接受、肯定和运用等一系列问题。假如无人知道,无人青睐,无人肯定,无人运用,这项科研成果就意义不大了。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科学研究有以下几大人为的难关:

  发表难

  想发表一篇论文,这是十分难的,写十篇论文能发表两三篇就不错了,这严重挫伤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给科研人员带来了打击,从而失去继续研究的勇气和动力。除非你是名人,你的文章才能篇篇发表,可是名人大多已江郎才尽,他们已经没有写作的冲动,也写不出多少有价值的论文了。

  发表难不仅仅取决于论文的质量,还受制于学术媒体的不足,本专业的学术期刊就那么几种,大多是月刊,有的还是双月刊,每个刊物仅几十个页码,要挤上去就是相当困难的了。西方国家知识分子比我国少得多,但学术期刊并不少,有的是周刊,有的下面还按专业分为二十多个姐妹刊,一个期刊就相当于我们几个乃至几十个期刊,要发表就相对容易了。

  除此之外,有些报纸也长篇刊载一些通俗易懂的科学论文,有的占了整整一个版面,有的还连载多期,这些论文很受读者欢迎,并转载到全世界。中国学者写的论文,往往通篇都是外行看不懂的专业术语、专业符号,故作高深,故弄玄虚,还以为这才是学问。

  由于现在评职称要有相应的论文发表,这是一条成文的规定,因而许多无兴趣、无能力搞研究的人,也去凑热闹,虽然没有多少学术价值,但不发表就拿不到职称啊,于是就与编辑拉关系,就向杂志送金钱,这样研究人员有价值的论文就被挤了下来。

  想发论文的人多了之后,一个市场也就形成了,一些刊物明确提出要价,发表一篇论文版面费一两千,甚至好几千。这样,你辛辛苦苦写出的论文,不仅得不到稿费,还要倒贴金钱,你就兴趣全无了。

  
出书难

  花几年心血写成一本原创性的科学著作,拿到科技出版社,等几个月还未必审到你的书,等编辑看到你的书稿后,他会告诉你:你的观点太新,学术界未必能接受,不便给你出版(害怕学术部门或学术权威扣帽子,要承担责任),你应该先拿去学术刊物发表,得到学术界认可后再出书。这就怪了,科学著作观点不新,还能叫科学吗?科学著作不出版,又怎么知道学术界能不能接受呢?

  若按编辑指引的道路,你就要花大半年时间,把书稿改写成几十篇论文,然后一篇篇投寄出去,最终能被采用的可能也就几篇,能被学术界肯定的可能一篇都没有,时间也过去了几年,你也无时间、兴趣和精力去搞这本书了,你还出不出书呢?要出也出不了啊!因为你全书几十个新观点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观点并没有全部发表啊。

  为了说服编缉,也许你会对编辑说:若要这么走程序,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就无法出版了。编辑会对你说: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英国是英国,中国是中国。这就是现状与国情,有什么办法呢。
 
  为了能出版,只好改换门庭,去找非科技出版社,有些出版社看过之后,回答更绝:你书中的观点不够新,网上文章的观点比你的新多了。这就怪事了,自己苦心研究出来的东西,难道是拾人牙慧?更怪的是,科技出版社说太新,非科技出版社说不新,这本身就是矛盾,到底谁说得对呢?上网查一下,没有类似的研究,更没有类似的研究成果。

  说白了,出版社根本就不想给你出书,一方面是怕出版错了,上面有人怪罪下来,自己要负责任。另一方面是科学著作不好卖,一本书卖一两千本,赢利不多,还不如出保健方面的书,可以卖几万本甚至几十万本。洪昭光的《健康忠告》可能不止卖几十万本,“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家喻户晓。然而,最近美国科学家经多年研究后,得出惊人结论:喝牛奶导致骨质疏松,还会致癌。叫人无可适从。假如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是对的,《健康忠告》中的一个观点就错了,喝牛奶对身体有利,这已是人类常识,居然还有可能是错的。因此,出版社担心科学著作出错,就是多余的了。无论什么书,每本书都有错误,至少有病句错字,想不出错最好不出书。
  为了出书,也许你会继续联系其他出版社,有些出版社倒灵活一些,会与你协商“合作出书”,也就是说,出版社出版后,由你按一定折扣认购几千本。账算下来,总共要出八九万,你肯定不愿意,辛辛苦苦写一本书,不但赚不到钱,还要倒贴巨额金钱,划不来,无法接受。

  为了出书,也许你会联系买书号,有些出版社更灵活一些,会卖一个书号给你,当然表面上不能说卖,还是“合作出书”,实际上你支付两三万元后,就可以拿到书号了。只是排版、出片、印刷等,最少也得花三几万,这样一本书下来就是五六万,成本也不低,指望卖书赚钱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科学著作比较难卖,你又不是卖书人。

  卖书难

  扭曲的出版机制把学者变成书商,几乎每个学者出版了科学著作之后,家里都会堆积几千本书,这些书要靠自己卖出去。作为一个学者,没有销售渠道,没有销售经验,没有销售时间,没有销售精力,没有销售兴趣,也没有销售人员,能卖得出去多少本呢?不卖吧投资收不回来,看到这本书的人也太少,心里不舒服。因而,多数都是送出去的,送给亲朋好友,送给有关学者,送给欣赏、赞美这本书的人。

  其实,也不是科学著作都难卖,难卖的只是那些太专业、太深奥、太牛角的书,有些科学著作写得很通俗,用通俗语言阐明科学道理,外行也能看得懂,文化低的人也能看得懂,而且还很有兴趣,只是他们接触不到而已。像《自然》这些国外顶级学术期刊,特别强调学术论文要让外行感兴趣,能看懂,意思就是要通俗化。一篇能让各行各业的人员都感兴趣的论文,才有可能成为最有影响的论文。科学著作也是如此。

  全国的书店估计有十几万家,每家卖一本就是十几万册,十家卖一本也是一万多册,只是这些书无法上到这些书店的书架上。无论是新华书店还是个体书店,都不愿摆卖科学著作,因为多数科学著作不是畅销书,虽能卖得动,时间比较长,周转比较慢,不如那些来得快去得快的武侠、保健、课外习题类书。

  出版社出了科学著作之后,大头卖给作者,自己留一两千本,通过新华书店的渠道销出去,由于数量少,又是摆在大型书店,去得也快,这只是为了应付作者,但书卖完了就没有了,绝大部分读者还是接触不到。新华书店少量摆卖这类书,也是为了面子,为了充数,以求种类齐全。况且,现在新华书店不断萎缩,数量上远远比不上个体书店了。   

  为什么科学著作卖不动呢?不是因为中国懂科学的人不多,中国有大学文化的人也许比英国、法国、德国这些国家的人口还多;也不是因为科学著作干涩难懂,那些课外题海书,不仅干涩难懂,而且令人头痛,但还是有很多人买,因为利益驱动,高考使然。若是规定考生(高考、考硕、考博)每人选读三本科学著作,并写出长篇评论,你看科学著作畅不畅销。既然有人规定学生要读中国四大文学名著,为什么无人规定考生要读世界科学名著呢?当然,这都不是原因,真正的问题是,在中国搞科学研究不仅辛苦,而且贫穷,无人愿搞科学研究。假如写一本科学著作能卖几万本,赚几十万,知识分子就会趋之若鹜,人人搞科研,个个写著作,这样他们就会买科学,读科学,不然就无法搞科学研究。

  我曾拿自己的科学著作去试了一下,任何一个书店或书摊,都能卖得出,而且比较好卖。只是自己不愿意给他们送书,书卖完了一个电话过来,就得送去几本,你的时间打乱了,做不了正事,而且送书有成本,开车去吧汽油费比那几本书的利润还多,搭车去吧也要出钱,转来转去,时间磨掉了,十分不愿意。想一次多送几本吧,人家根本就没地方放。邮购也是如此,算上油费、邮费和时间成本,实际上也是得不偿失,卖一本书能赚多少呢?假如能在每个书店上架一个月,销出几十万本肯定不成问题,这就不必一边搞研究一边拼生活了。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搞科研写专著的人会更多,每个人的产量也会更高。

  鉴于此,国家应该做一些工作,开设许许多多的小书店,专门卖科技方面的书,目的不是赚钱,而是推动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本新书最少上架一个月,好卖的还可以无限期上架。也可以收购一些现有的小书店,改造成国营科技书店,这样来得更快。另外,也可以鼓励个体小书店卖科技方面的书,可从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让他们有利可图。至于新华书店,则是应该有一些规定的,比如科学新著不仅不能拒绝,至少还应上架一个月。 

  销量上去了,出书成本就会大幅下降。比如,印一本书,印数是一千,印一本要20元;印数是一万,印一本只要10元,差距很大。这样科学著作就可以低价销售,来得快去得也快,形成良性循环。为了压低价格,科学著作从排版、出片、印刷、邮寄到运输,都应免税,而且只收最低价。在六七十年代,国家为了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书籍是一路绿灯的,买书寄书都很便宜,有时候便宜得让你惊讶,寄一本杂志只要三分钱,比寄信还便宜,寄信是八分钱,有时为了省钱就把信夹在杂志中寄了。

  推广难

  出版了书,你还想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本书,让更多的人接受书中的科学新思想。可是谁给你做这件事呢?除了你自己,无人愿意为你做嫁衣裳。这样,你就只能凭一己之力,上串下跳,到处宣传,到处推介,最终结果还是有限的,能看到你这本书的人,有几千就了不起了,许多是专业之外的人,是来看热闹的。
  本来,你是个科研人员,出了一本书之后,就应接着去搞新课题,也有许多新课题等着你做,但你不能不陷入这些没完没了的事务性的工作中去,不然你做的一切都是白搭。

  一本科学著作,应该直接进入大学与学生见面,作为他们的参考书、课外书,让他们随时掌握最新的科研动态和科研成果,也可以借鉴别人的研究方法,这样才有利于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创新。不然的话,他们只能接触教材,教材里的知识是几十年前或几百年前的科研成果,太遥远了,这让他们觉得科学离他们很远,不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事。在这方面,大学应该作出明文规定,向所有科学著作开绿灯,在图书馆和校内书店中,专门设立这样的书架和专柜。大学老师也应该多读科学著作,这有利于他们搞研究,不然知识也会陈旧,思维也会僵化。老师看到好书,也好向学生推荐。掌握科学动态好处多。仅凭这项措施,科学著作就不难卖了,也有足够的读者了,推广问题也就解决了。

  一个社会怎么就无人去做科学新书籍、科学新观点、科学新思想的推广介绍工作呢?产品是需要宣传的,科研产品也不例外。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再好也得宣传,不宣传就无人知晓,企业可以花大笔资金做广告,要让天下都知晓也不容易。科学著作是科研产品,不宣传也不行,可是科研人员自己拿不出钱来宣传自己的著作。各大报纸,应该宣传、报道、介绍科学新著,还可选登其中一些章节,也可以登载一些读者感兴趣的科学论文。有时《参考消息》从国外报纸长篇转载过来的论文,就很有可读性。

  即使是科学管理部门和科学研究部门,也无人搜集、整理、宣传、推介国内的科学新思想,有科学新思想冒出来,能看到就扫一眼,事情也就过去了。至于科学情报部门,只是搜集外国的科研情报,因为月亮还是外国的圆,国内没有多少有价值的科研情报。

  认可难

  认可就是接受、肯定,一般这是由学术界来完成的,国内国外都有科学奖,不仅仅是有奖金,更重要的是一种学术肯定,意味着科学界认可你的工作,认可你的成果,认可你的地位,但只有极少数人得此殊荣,绝大多数人是得不到这些东西的,甚至有些取得重大成果的人,也得不到相应的荣誉。

  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证明了1+2,离登顶只有一步之遥了,可是当初也无人肯定他的工作,只是个默默无闻的研究员,还住在六平方米的斗室,还是单身一人讨不到老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的工作首先是由一个记者来肯定的,徐迟写了一篇报告文学,占了报纸整个版面,他的工作,他的成果,他的大名,才被国人接受和肯定。若是现在,无人会写这么长的报告文学,也没有报纸会刊登这么长的文章。

  可不,蒋春暄创立了全新的数学理论,他运用自己的理论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还攻克了另几道世界数学难题,论文在美国数学杂志上发表,论文集在美国出版,并获得了美国数学权威和数学杂志的极高评价,称“蒋的工作极富创新,极有价值”“对他的工作潜在的历史价值表示极大赞赏”“他是新理论的领袖,是最重要的数论科学家”。不过,在国内无人为他叫好,无人知道他是谁,无人为他写报告文学,他的研究成果还被学术权威扣上了“伪科学”的帽子,他的学术论文被拒绝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一头热,一头冷,不可思议,不知为何。

  在我看来,当今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家是袁隆平,可是当初评院士时也受到压制,无法当院士,因为他的出身实在低微,原先是农校老师,后来是农科所技术员,皮肤乌黑,满脚是泥,戴顶斗笠,躬耕田间,完全是个地道的老农民,当院士似乎玷污了院士的称号,后来还是他的研究成果实在太大,在国外已造成重大影响,并获得诸多荣誉,实在压不住了,才肯让他当院士。授予院士的荣誉称号,不是看研究成果,而是看出身,看学历,看地位,看职称,看来头,这实在是难以理解。

  有些学者评价科研成果,脑子里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你是按这个模式做出来的,照正规的套路出拳,才是正统,才是学术。另辟溪径,走自己独有的科研之路,就是歪门邪道,就不予以承认。在他们看来,做一系列实验,取得一系列数据,从数据中归纳出一系列观点,依此写成一篇论文,才是正统。其实,科学与作文,有相通之处,既有定式,亦无定式,殊途同归,能达到既定目的就应认同。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即使不作证明,也属科学研究范畴,这就是假说,有一些假说也很伟大,DNA双螺旋结构发表时,也仅仅是假说,因为证据不足。通过观察、搜集也可以写成有分量的论文,不然就无法解释《物种起源》的成功;通过想象、推理也可以写成有分量的论文,不然就无法解释《相对论》和万有引力定律的成功。霍金研究黑洞,也是靠想象和推理,因为黑洞看不见,摸不着。
  
  有权对别人研究成果评价的人,往往是学术权威,其中一些人有一种学术傲慢,这种傲慢来自于学识、职称、职务、地位和名望,对别人的研究成果不屑一顾,动不动就否定,甚至戴上一顶帽子,这样别人就难以得见天日了。

  其实,在一本原创性的科学专著面前,对于任何权威都是全新的,权威只能当小学生(同样,别人在他的专著面前,也只能当小学生),除非不想了解新研究,新进展,新知识,新理论,只要是学者就应好好看看别人的研究,说对的加以肯定,说错的不妨指出,即使绝大部分都说错了,也总有可取之处,这就是科学创新,就是科学发展,就是科学进步,全盘否定别人的研究,简直猪狗不如,别人的脑袋不是豆腐做的。

  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可以多管齐下,科学管理部门可以评价,科学研究部门可以评价,科学期刊也可以评价,不仅有国家的评价,也有地方的评价,各地每年都对“本土”冒出来的科研成果,进行一次评价,该肯定的就肯定,该奖励的就奖励,该推广的就推广,该宣传的就宣传。除此之外,民间也可以做科研成果的评价工作,诺贝尔奖、邵逸夫奖就属民间评价,这些奖项影响力比官方的还大。有能力的企业家、科学家都可设立科学奖。至于个别学者或官员,是没有权利对别人的科研成果下结论的,可以在私下发表个人看法,不宜在媒体上妄加评说,除非是在进行学术争论。

  挣钱难

  科研人员也是人,也要生活,也要养家糊口,搞科学研究并不来钱,除非你是国家在编科研人员,由国家出钱养着你,让你专心致志搞研究。既然有国家养着,出不出科研成果,出多少科研成果,都没关系,钱还是那么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付过去就算了,这样起码没那么累。科研需要兴趣,需要热情,没有兴趣和热情,是难以搞研究的,长年累月陷身于枯燥的研究工作,不是常人能够忍受的。

  业余科研人员,有兴趣,有热情,但搞科研要么是不务正业,单位或老板要追究你;要么是自由人,没有单位,没有老板,可以随心所欲搞科研,但无论你取得多少科研成果,也无法养活自己和家人,发表科研成果还要倒贴,你就很难继续做下去了。有些人可以一边挣钱养家糊口,一边从事科学研究,但这样的人还是少数,而且要分心去赚钱,时间、精力受影响,搞出来的科研成果也受影响,数量、质量都受影响。

  有这么多人为设置的障碍,我国科学事业举步维艰,发展缓慢,也就是必然的了。

  有时我窃想,要是有人送给我一个科学出版社、一个科学杂志社、一个科学报社就好了,我会把天下想发表的科学论文和科学著作一网打尽,免费出书,免费刊载,免费宣传,免费推广,让科研人员赚得盆满钵满,让他们的大名和他们的理论天下尽知。当然,无人会送给你,问题是你想办还办不成,这才是要害所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版权所有——吴志    http://www.wu-zhi.com 手机网址:m.wu-zhi.com

购买热线: 020-85676671    13682279901
粤ICP备06116731号

网站统计

手机网址:
m.wu-zhi.com

mobile web